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它的后半句是什么?有什...


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其中,司马徽是比诸葛亮还要神秘莫测。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东汉末年襄阳名士,素以知人、育人、荐人著称。司马徽说过最有名最经典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第二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前一句话是“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是司马徽为两位爱徒所打的宣传语。“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诸葛亮和庞统是司马徽最得意的两大弟子,两人都独具才华,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孙子兵法,各种战术,奇门遁。“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话虽然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们两们都世间的奇才。若明主得之很有可能安天下。
但只是有可能。并不一定会安天下,因为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还有“天命”的客观因素所在。
这就引发了后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的无限遐想。
司马徽的“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广告词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吸引了求贤若渴的刘备去找诸葛亮,并最终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山。而这时,司马徽对诸葛亮却发出这样的感叹:“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前半句好理解,刘备是个成大事的人,孔明找对人了,可后半句不得其时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司马徽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汉室已行将就木,不可复兴,天下动荡,群雄纷争,乱成一锅粥。
诸葛亮尽管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心存汉室,常自比管仲乐毅,要的是出将入相,志向高远,但天下局势已非,出道稍晚的刘备已不具备“天时”,“天时”早被曹操等人牢牢握在手里。
要知道,雄才大略的曹操那时北方基本稳定,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也多,已成“霸王”之势。
在这种局面下,只怕诸葛亮一人独木难支,难以逆天改命,难以左右历史大走向这个“时”运。
后来,司马徽一语成谶,刘备尽管得到了伏龙凤雏这两位超级谋士,但依旧败北。
只是读者还会有疑问,司马徽前一句说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人只要得到一个就能“安天下”,既然诸葛亮出山时已“不得时”,那么,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天时已失,而刘备又得到了凤雏庞统。伏龙、凤雏两人都归于刘备麾下,为什么还不能得天下呢?
原因很简单,司马徽其实在“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却瞒了刘备下半句,蜀汉因此而亡。
这半句话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其实诸葛亮和庞统的才能世人有目共睹。诸葛亮还没有出时,就对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论断,为蜀国的建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后来,他协助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特别是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他掌握军政大权六出祁山,诸葛亮是蜀汉从始至终的肱股之臣。
而凤雏庞统一点也不逊色,他也是计谋百出的不世之才。刘备在没有建立蜀国之前,庞统凭借他的计谋多次为刘备排忧解难,让刘备化险为夷。为刘备打下川蜀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庞统的缺点是过于自负,最终落得个在落凤坡前被敌军射杀的悲惨下场,为此刘备痛哭流涕。
好在刘备后来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法正和刘巴两位至关重要的绝世谋臣。
法正字孝直,他原来是刘璋的部下,刘璋被刘备围困于成都的时候,法正弃暗投明――投降了刘备,后来也正是在法正的帮助下,刘备才建立了蜀汉政权。后来,在汉中争夺战中,法正出奇谋斩杀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法正的才华和谋略都是超群的,也深得刘备的信任,视为心腹。
刘巴字子初,他著称于世的不是谋略,而是管理才能。刘巴独具慧眼,也是从刘璋麾下投奔刘备的。刘巴在经济管理上很有一手,刘备在刚刚入蜀时,财政极其的困难,刘巴通过自己超强的经济管理能力,很快就解决了蜀汉集团的财政问题。除此之外,刘巴在律法层面也颇有建树,他和诸葛亮一起共同制定了蜀汉的著名法律《蜀科》,可以说刘巴为稳定蜀国的内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只可惜法正和刘巴都属于英年早逝之人。他们死后,刘备为之伤感地痛哭良久。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法正和刘巴两人都早亡,刘备果然难兴汉室。因为后来刘备执意要报关羽之仇,而举全国之兵攻打东吴。最终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败,蜀国从此一蹶不振。
而在这个征伐过程中,诸葛亮因劝阻刘备不住,而发现这样的感叹:如果法正没有早亡,他一定能够劝住刘备不出兵征伐东吴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三国的局势也会因此而彻底改变。
总之,正是因为庞统、法正和刘巴死得太早,导致蜀汉后期诸葛亮独木难支,最后蜀国也在飘摇中归于灭亡。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司马徽的“预言”也太精准了吧。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f5463bb5ef2f4b83040bca19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