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划粥断齑”有什么历史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划粥断齑”出自于宋朝魏泰的《东轩笔录》,讲述了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醴泉寺刻苦读书的清贫日子。为了帮并不富裕的父母亲节省开支,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小米粥,等米粥凝固之后用刀化开4份,每天早上吃两份、傍晚吃两份,送饭用的菜则是腌咸菜和自己在山里找的野菜。
家境贫寒古代人读书的时候,为了能够集中精神减少干扰,经常要找一个幽静没人打搅的地方静心读书,但是远离喧嚣的地方很有限,这时候很多清静的佛门寺院就成了书生们的最佳选择。宋代名臣范仲淹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父亲早亡,他就随着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邹平,并在那里的醴泉寺发奋读书。由于继父家也不富裕,所以给他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范仲淹也知道家境贫寒,所以他在去寺庙读书的时候非常懂事,经常只带很少的米就够了,不够吃的话他决定自己想办法填饱肚子。
划粥范仲淹开始是跟着寺庙里的和尚一起吃饭,后来为了方便也为了不麻烦寺庙里的师傅们,就决定自己做饭。但是粮食非常有限,又没有多余的钱财,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清贫的饮食计划。每天晚上他只用二升粟米,淘洗干净后一边看书,一边用捡来的柴火熬粥,粥熬好之后第2天早上就冷冻凝固了。范仲淹就拿来刀把这锅粥从中间切开一个十字,这锅粥就被分成了4份,他早上的时候吃两份,中午不吃,到了傍晚时肚子饿了又吃两份,一天的伙食就这样解决了。
断齑齑在古代指的是咸腌菜、酸菜等,形容生活清苦,吃的是最普通省钱的菜,断齑就是把腌咸菜切断。范仲淹那个时候下饭的菜就是这种东西,他当时吃冷稀饭的情况,跟我们现在喝白粥吃着酸菜叶子是差不多的。
这个成语出自宋朝魏泰的《东轩笔录》,讲范仲淹年轻读书的事情,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他每天煮一锅粥,等冷却以后用刀子划分成四份,变成了他的早饭和晚饭,就的咸菜也是山上挖来的野菜。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f46e5a18c986eae65debeb30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