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不近名,恶不近刑,知足长乐,爱我所爱” 我想...

  -----出处-------  在具体处事上,庄子认为要“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养生主》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满足的快乐的。  有一个民间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不知足常乐的人,最有名的就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知足常乐”,原出自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后来广为流传。  -------类句--------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3天佑生灵物,水融明镜台。  人心宽如海,禅境自然来。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5花栽禅院脱俗气,  雨落讲堂近梵音。  6举世而誉之 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 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斯已矣.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9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10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参考-----  关于庄子的处世哲学,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以下几种: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里认为庄子是“混世主义(滑头主义?)”。冯契先生认为庄子是“避世之士”。①庞朴先生认为庄子是“游世”。②何兆武先生的说法基本上与冯契先生相同。③闻一多先生则将道家(主要指庄子)比喻成“骗子”。④我认为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全面,兹尝试论之。  先说“混世”。“混世”极易给人一种得过且过、不负责任、全无心肝的印象。但是通观《庄》书,庄子却更象一位悲天悯人的、具有终极关怀的智者。这可以从一破一立两方面找到证据。一是揭露痛斥残暴的政治,这可谓破。如《列御寇》中说: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庄子。……庄子曰: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f2c274cb4e5d587918cc3215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