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时期的董卓为啥会拥有不臣之心?

一、三国开端,其实源于农夫董卓的兴起
今天我们说三国的形成,主要以赤壁之战为标志。
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和曹操三方通过对荆州的瓜分达成了暂时和平。曹操退出当阳,在襄阳稳住阵脚;孙权则占领江夏郡,在江北有了一块缓冲之地,而刘备则从无到有横空而出,先借得了南郡,然后拿了长沙、武陵、零陵和桂林四郡。
此后,曹操退守江淮以北,孙权牢牢占据江东,刘备则依靠荆州西进益州,开始了三足鼎立。
曹、孙、刘能三分天下,从根源上,源于一个农夫董卓的兴起。
人们对董卓的了解,多来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是一出面就被黄巾追杀的河东太守,幸为刘、关、张所救。蹊跷的是唯恐读者不知道,作者罗贯中直接介绍董卓“常有不臣之心”,似乎董卓生来就是要对朝廷不臣的。事实并非如此。
二、董卓,疏财仗义,一身好武艺并屡立战功董卓是陇西人。
关陇之地,由于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界,因此历来民风彪悍,人们勇武善战。而处于凉州的陇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又和羌氐等游牧民族杂处,汉人们多“习于夷风”,民风尚武,甚至妇女也能“戴戟操矛,挟弓负矢”,因此关西之地历来将才涌现,有“关西出将”之说。董卓生长于此,自然受到了环境影响,他年少时就喜欢四处交游,身上有侠士之风,“少好侠”,曾深入羌地,和羌人的各个部落酋长交好,“尽与诸豪帅相结”。
这样的经历,能看出董卓是义气中人,而且善于结交。和文化落后的部落酋长交好,除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尽显豪爽,还需要有武力,因为体弱者是不会被这些酋长看得上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董卓有力量,随和,讲义气。董卓在外面跑了一阵后,还是回来安心做了一个农夫,即“归耕于野”。董卓的日子并不像后来在隆中的地主诸葛亮那么逍遥,因为他是自耕农,必须自己种地。
虽然很穷,但是董卓还是非常大气,他在羌地交的少数民族朋友来看他,董卓不惜杀掉自己的耕牛来招待,而耕牛对农家来说就是命根子和身家性命。董卓以身家性命来对朋友,无异于豪侠丈夫,而他结交的少数民族朋友也是讲义气的,大家凑了千余头牛羊相送,“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董卓能真心实意对待朋友,而朋友也能对得起他,说明董卓本人是条汉子,而且识人,他知道哪些人是可以结交的朋友,也许,他也深知在人身上的投资。
后来汉桓帝征召羽林郎,羽林郎的条件必须出生好,人品好,即“
良家子”。董卓被征召了,而且董卓力气大,在马上能左右开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武艺。董卓的武艺,让他到了中郎将张奂手下担任司马,即参谋长。中郎将张奂负责幽、并、凉三州的军事,这三州经常和游牧民族打仗。于是,董卓和羌人交往的经验和他本人的功夫有了用武之地,他对羌人知己知彼,在并州大破羌人,斩首1万余人,于是以军功升为郎中。可是,董卓本人并不贪功,也并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冒领军饷,而是将朝廷奖赏的9000匹好绢,全部分给麾下将士,他本人一匹都不留。
在并州的作战,使得董卓显示出“粗猛有谋”的性格,威震羌人,使“羌胡畏之”。董卓对羌人的作战几乎百战百胜。韩遂在凉州造反。汉军六路出击,董卓一路被数万羌人围困,粮草匮乏,董卓心生一计,引河水围了一个堰池假装捕鱼,本人却带军偷偷撤退,等到羌人发现并追击时,堰池已经很深,羌人无法渡过,董卓得以全身而退。而六路出击的汉军,其他五路皆有损失,只有董卓一路全军而还。于是,董卓以一个“耕于野”农夫,终于拜将封侯,成了“前将军,封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ecf681d01822412c73138677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