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中总是提到,勤王,勤王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勤王就是当皇帝有难的时候,各路军马纷纷来支援。对任何一个朝代来说,勤王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勤王的意思是总动员,不仅会扰乱现有的国家军事部署,还要抽调地方军队入京师,这可能会导致地方混乱。再者军队营地和首都之间的距离不同,从全国各地到首都的食物和衣物供应,也会扰乱这些地方的正常秩序。最主要的是命令下了,不一定各地的军队愿意来。但是先来的一定会试图控制朝廷。所以,不是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征召全国军队来勤王。例如,东汉末年,何进将军为了杀死宦官征召董卓进入北京。董卓进入北京之前,何进被人骗进宫遇害。袁绍和袁术兄弟放火焚烧皇宫,大杀宦官,造成洛阳混乱。
这时董卓到达洛阳,很快就控制了洛阳。后来,他也控制了朝廷,废黜了皇帝,大臣们也无能为力。袁绍、曹操等人逃离洛阳,以抗击董卓的名义回到当地招募军队。一些地方官员也同时采取了行动。最后诸侯讨伐董卓不成,就开始各自抢地盘,割据一方,情况甚至更糟,最后变成了持续了将近百年的三国鼎立局面。因此,历代在征召军队勤王的问题上都非常谨慎。如果京都只是遭受一般性的围攻,宁愿从附近召集军队保卫首都,也不愿命令全国各地勤王。事实上,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从宫廷向全国各地发布命令、组织军队、挑选将军、筹集物资和补给以及长途旅行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这些军队真心为皇室服务,来保卫皇帝,他们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当这些部队到达首都时,首都早就被攻破了。明朝实行卫所制度,但从成祖开始,为了便于继续北伐,明朝还从全国征集精英部队组建京营军队,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团级的营制。当英宗率领军队参战时,他是由京营军率领的,但仍有一部分留在了北京。因此,土木堡之变后,景泰皇帝只能抽调当时在南直隶、北直隶、山东和河南的粮运军队来保卫首都。他还率领军队冲破紫荆关,当他入侵首都时,景泰皇帝颁布法令,从全国各地征调藩王来勤王。他还命令宣府和大同的指挥官以及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的巡抚招募军队,并要求朝鲜和河州也向征兵入卫。
瓦拉一撤退,他就下令“诏止诸王兵”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虽然朝廷没有完全消灭燕王,但总的来说,朝廷还是处于优势的。在建文第四年朱棣的军队向南进军南京之前,仍然是政府军围困了燕军的军队。虽然偶有胜利或失败,燕国的军队仍然处于劣势。在建文第三年结束时,朱棣甚至多次写信要求清和。在建文四年,燕军迅速突破,因为帝国军主要部署在河北,山东的防御是空的。此后,盛用、平安等人迅速率领军队向南追击。与此同时,朝廷还派魏国公徐辉祖率领军队北上营救山东。徐辉祖和都督何福在江淮地区与燕军交战,并赢得了第一场战役。盛庸和平安的追兵也紧随其后。如果朝廷此时持重些,完全有可能包围江淮地区的燕军。
但是当朝廷听说徐辉祖获胜时,燕军已经向北撤退,并命令徐辉祖撤军,使得何福成了孤军奋战。之后,朝廷的诸军和燕军在灵璧作战,结果朝廷军败了,盛庸的主力军也发生溃散。入援的辽东兵也直接兵溃。这时候形式就完全逆转了。军队里有不断投降燕军的情况。燕军到了六合,官军再次收集亡散,于燕军会战,仍然失败了,没能形成有效的防御。这时候,朝廷开始慌了,下诏命令全国勤王。同时派人外出征募军队。但是这个时候京城附近没有可以征调的军队了。加上又出了内奸,所以京城很快叫燕军攻破了。到了建文帝下诏勤王时,形式已经完全逆转了,燕军势如破竹,官军却连连战败。胜败已定,就算是勤王也来不及了。
勤王的意思很好理解,其中勤的意思是觐见,寓意尽心尽力与王事,忠诚不二。后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臣子发兵去救助遭遇威胁的君王,这也是忠诚的一种表现,只不过很多野心家也会打出勤王的口号行篡逆之举。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e92c365baebe3d22d3f723a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