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是表示什么

表面波主要分为瑞立波(简称LR波)及洛夫波(简称LQ波)LR波进行时,地面的质点沿著一个垂直椭圆形的轨迹而作倒转运动,这个椭圆轨迹的长半径与地面垂直而短半径则与波动传播方向平行,两者长度比约为3:2,LR波的传播速度视P波和S波的速度而定其值约为S波的0.9倍,在均质的半空间中,LR波速不随波长而变,但若介质为波速不同之层状结构时则LR波有色散(dispersion)特性,即传播速度随波长而异。LQ波为切变型的横向表面波,当此波进行的时候,地面质点的振动方向平行於水平面而和波动传播的方向成直角,LQ波有色散的特性,其传播速度介於表面层及基层的S波波速之间,且稍高於同一波长之LR波。由於地震表面波穿透深度是和波长成正比,长波多受深部岩层的影响,根据这原理,我们可以利用实地观测到的地震表面波色散曲线(图八)反算出波速与深度的关系。正因为表面波有色散的特性,求得之波速有群速(group velocity)与相速(phase velocity)之别,前者为震波能量传播之速度,後者为各不同频率成份的个别传播速度。地震站大都设在大陆或岛屿上,因此用体波方法所得之资料并未能代表世界各处,但表面波可顺地球外部穿山越岭渡洋,震站之间的区域均可为表面波研究的对象。从这些分析,我们知道海洋地区、古老地块(Shield)地区及新造山运动地区之地款和上部地函的构造有显著的区别(如图九所示)。般而言,海洋地区的地壳很薄并有一显著的S波低速层;古老地块区之地壳最厚,其下之S波波速最高,其低速层较厚而不显著,新造山活动区之地壳则介於二者之间。
震相 seismic phases 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叫震相。各种震相在到时、波形、振幅、周期和质点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各有它们自己的特征。震相特征取决于震源、传播介质和接收仪器的特性。由于这些波组都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所以不同震相的波形互相重叠,产生干涉,使地震图呈现出一幅复杂图形,以致在一般情况下,只能识别震相的起始。地震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分析、解释各种震相的起因和物理意义,并利用各种震相特征测定地震的基本参数,研究震源的力学性质和探讨地球内部构造等。 P震相和S震相 分别代表来自震源的两种体波。在P震相中,质点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运动。在震中距为105°的范围以内,P震相是地震图上的初至震相。其后是S震相,它的振幅、周期都比P震相大,质点运动垂直于传播方向。S波可分为 SV和SH两种成分。SV的质点振动限定在竖直的入射面内,而SH的质点振动则在水平方向。 对于浅源近地震,从震源经过地壳上层(花岗岩层)传播到地表的直达波,用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e8ee204bf61961276dff1795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