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为什么那么喜欢玉米?是因为爱吃吗?


赫鲁晓夫喜欢玉米并不是他喜欢吃玉米,而是在学习美国,所以大面积种植玉米,以达到彰显功绩和权力的目的。
扩展资料:
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发动的一场运动。 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
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赫鲁晓夫却从不考虑这些。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
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和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总理,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参考资料:玉米运动-百度百科
赫鲁晓夫本身即是以农业起家的,他早年在乌克兰负责农业方面的工作,据说很有成绩,有‘农学家’的美誉,还专门在玉米种植方面采用了新的播种法,提高了当地的玉米产量――所以他对于农业、对于玉米种植相当有自信,不必说去听取农民意见了,就连“国师”李森科的反对他也不放在眼里。
他的性格有刚愎自用的一方面,苏联高度集权的政体又放大了他性格上的这种弱点,最终酿成了损失惨重的苦果。除开赫鲁晓夫个人的因素,他推行玉米种植,其实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1.苏联集体农业的发展十分迟缓,生产力低下,据说五十年代的农业生产水平甚至低于一战前的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不到西欧国家的三分之一。然后比较起来,在诸种备选的农作物中,玉米生长周期短,生长发育快、产量高,最适合于“大跃进”式的增产需求,能解赫鲁晓夫的燃眉之急(1953年苏联遭遇大旱灾,粮食消费量倍于粮食收购量)。
2.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种植并不是单一的措施,而是一系列农业改革运动中的一项,其他还包括开垦荒地、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采用农产品收购制、改善农民生活等等。这些措施实施之初是很有成效的,尤其是垦荒,1954年苏联的粮产中有超过40%来自于新垦区,前景一片光明,不由得赫氏不被胜利冲昏头脑。
3.推广玉米种植实际上在某些地区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比如玉米热中曾经设立“玉米研究所”的乌克兰,数百万公顷的玉米种植皆大获丰收,甚至于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亲手种植的玉米园也获得了高产。这些局部地区的成功,为苏联疯狂推广玉米种植作了“实践的证明”。
加之五十年代美苏关系有所缓和,美国大规模玉米种植的现状刺激了苏联,他们忽略了两国地理环境上的差异,认定既然美国可以广种玉米,苏联自然也可以,这才义无反顾地冲上了灾难性的道路。
扩展资料: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
赫鲁晓夫与个人对玉米难以解释的情怀。他老人家面对玉米棒子时的神态实在过于兴奋和痴迷,而且不分地点场合随手就掏出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赫鲁晓夫在群众中有了“玉米机”的光荣称号。
参考资料:赫鲁晓夫-百度百科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e3fe9b414c8a68cd3217be74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