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戴孝的习俗


1、孝男身穿麻衣,头戴麻帽,脚穿草履,腰扎草绳。如果这孝男已送给别人做继子,则不戴麻帽扎头白,腰扎白带加一条红带以示区别,如果有孝子外出不在家,应将这一套放在竹箩中,以示亲临。
2、孝孙穿黄麻衣,戴黄帽,腰扎白带;侄孙也是黄衣不戴帽;曾孙穿绿衣、戴绿帽;侄孙也是绿衣,不戴帽。
3、女婿奔丧,早先岳家要为他剪制一件白袍。闽剧小方卿唱道里唱道:“侬丈夫身体又高又大,白袍要有七尺剪。”现在简化了,每人剪一块六尺白布挂在身上就算是白袍了。
4、外甥、内侄辈,视丧家能力,可剪可不剪。男人中长辈不能为小辈带孝,只有妻子死了,丈夫可为他掏长杖。这长杖长度齐眉,所以又叫齐眉杖。
5、未出嫁女子在家为父母带孝,只是穿白衫,扎蓝带,头戴黄花;已出嫁的为父母戴孝,穿白衫扎白带,头戴黄花;为翁姑带孝,要随丈夫穿白衫加罩麻衣,腰扎白带,戴白花;为丈夫带孝要全身缟素(即全白)。
戴孝的轻重,即孝服遮体的多寡和五服制度相关。若是斩衰一服的,即父子、父女(未嫁)关系,孝要从头到脚一片白,衣服不锁边,腰扎麻绳,即所谓“披麻带孝”。如果双亲中有一人健在,则鞋后跟处不用白布包严。此外的孝服各依其制。有的只戴孝帽子,却无孝服。孙、重孙除孝服外还有些特别的标志,如孙子、孙女孝衣肩头钉一块红布,重孙钉两块;如果亡人是外祖父母,则钉蓝布。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df21e255253ba2c9357bb647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