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高兴的说:天...

指科举制。唐太宗正是看出了科举制可以让“英雄入彀”有利于他的统治,所以非常高兴。众所周知,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长期以来这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被用来证明唐太宗重视“科举取士”和人才选拨。当然了,“科举取士”有种种好处,比如有利于中小地主参与国家政权打破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特权。但是我们结合唐太宗帝王心理再研究“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科举恐怕不仅仅“取士”那么简单了!要将事情弄明白,首先我们要了解“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到底是什么意思。“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围,即射程范围之内。进到我的弓箭的射程之内了。比喻他人进入所设的圈套之中或自己的掌握之中。难道唐太宗是说“天下英雄都落入我的圈套吗?”唐太宗会是这个意思吗?由于在人们心目中,唐太宗一向以明君形象出现,所以大家总是善意的角度去解读他,而不是恶意揣摩。但是当我们充分认识到他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这个身份,再去想一想他是完全有可能以科举为圈套框住天下英雄的。对此,唐代诗人赵嘏慧眼如炬,一语道破此中奥妙,他感叹地说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也直言不讳的指出:文皇帝拨乱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大家请尤其注意“牢笼英彦”这四个字。其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唐太宗不仅要“开科取士”他还要“开科囚士”!在“士农工商”四个社会阶层中,最让统治者头疼的就是以读书人为代表的士阶层。因为在古代读书人不多,所以那时读书人地位很高。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且受“学而优则仕”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读书人有着强烈的政治参与和做官情结。所以处理好与读书人的关系,对维护唐太宗的统治有重要意义。唐太宗何等聪明!他绝不会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用**裸的暴力手段对付读书人。他要想一个好办法既能让读书人为他卖命让读书人感恩戴德又将读书人对他的威胁消灭于无形之中。最后,他看好了科举制。科举制就比开门不过不是全开而是打开一个小门缝要大家钻,并且告诉大家这个小缝隙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钻。那时就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读书人一看,统治者开放政权有做官的机会,那么咱们就努力读书吧!好吧,于是读书人读统治者指定的书参加皇帝指定的考试,这无形对读书人进行了统一的洗脑教育。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来钻门缝。努力拼命钻进来的就是所谓的清官大老爷,就成为天子的门生,成为政权的一份子,就成为体制内的人,成为既得利益者。这些人自然就会维护国家的统治,为统治者效命了。钻不进来的可能会暂时灰心,但是当他们看到门仍然开着缝儿,就又想过来钻。道理很简单,也许钻门缝成很高,要付出“尽白头”的代价,但是比起闹革命要诛九族还是好多了。趋利避害嘛! 统治者很聪明,把门全打开不现实,不打开就会把有才能把有野心有能力的人排斥在外。这帮人可不像普通老百姓,当他们看不到任何希望就会铤而走险。所以就要给他们希望,即使是很渺茫的希望,这样就把他们耗死在科举上,那么他们没有心情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兴风作浪了。诸位请看,后世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不就是考了好几回科举没考上才造反的吗?设想他这么热衷科举的人,如果清政府能大度一些给他个小官当当,他还会反吗?恐怕不会吧!所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考中了就成为统治者的官员,考不中也已经“尽白头”了像范进那样估计以后也没什么大作为了。无论从“取士”还是“囚士”哪个角度来说,这都对统治者有利。因此,赵嘏才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别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如果从统治权术来说,唐太宗的“英雄入彀”不知要比他那**裸明晃晃的“焚书坑儒”高明几万倍!
科举制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满白发!创于隋的科举制。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de6256ba0f438fe97c225414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