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山玉何许人也?


荆山玉不是人名,而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荆,指古代楚国。
“有眼不识荆山玉”,意思是有眼睛却不认识荆山的玉(和氏璧),后通常用来形容人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缺乏辨别事物的能力。
这句俗语典出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山海经》中又称金玉,“金镶玉”,因此也作“有眼不识金镶玉”。
荆山玉历史悠久,最为珍贵的是荆山金玉(又称“金镶玉”)不仅密度大、比重大、硬度大,且含有贵金属黄金等。
扩展资料:
来源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识玉的高手叫卞和。 他在荆山找到了一块璞(中间有玉的石头),便把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的玉工嫉妒其才能,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让人砍掉卞和 的左膝盖。
几年后,楚厉王驾崩,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进献宝玉,楚武王的玉工同样说卞和是个骗子,那只是 一块石头。楚武王让人砍掉卞和的右膝盖。又过了几年,楚武王驾崩,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 哭,一个大臣路过,了解事情经过后,问他:“你是因为残疾了才如此痛哭吧? ”
卞和回答:“我是为世人有眼不识荆山玉而哭!”大臣向楚文王报告了此事。楚文王让人剖开璞,里面果然有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重赏了卞和,并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这块璧就是成语“完璧归赵”中的那块璧。
由于卞和献玉的故事在后世流传很广,“有眼不识荆山玉”也就随故事的流传而成为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典故。后来,这个俗语被传为“有眼不识金镶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山玉指的是和氏璧。
“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典出《韩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山海经》中又称金玉,“金镶玉”。
荆山玉历史悠久,保康发现的荆山玉矿,通过专家学者论证确认与春秋时期“和氏璧”传说相吻合。最为珍贵的是荆山金玉。不仅密度大、比重大、硬度大,且含有贵金属黄金等。
扩展资料:
荆山玉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家乡今湖北省保康县荆山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遂命人将此玉雕琢成玉壁。
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壁命名为“和氏璧”。传说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虫不敢飞近,为稀世之宝。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几经转手,落入秦始皇之手。
秦始皇令玉工将其雕琢为玉玺。该玉玺长、宽、高均为四寸,上面镌刻着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四周还雕饰着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秦始皇爱不释手,将它奉为神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眼不识荆山玉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de4c2c03189f96cd699e9c1a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