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表现了什么

“雾”作为景语,也作为意象,贯串全诗:“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在这几个对“雾”的描写语句中,“遮没”、“什么都遮没了”、“吞噬”、“包围”等意象显得特别突出,好像有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要遮没一切,包围一切,吞噬一切,所以“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作者把强烈的主观感情与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象融合在一起,表达了隐蔽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主题,作者用“雾”来象征当时的险恶时局是非常贴切的.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到1929年12月,这种白色恐怖并没有减弱,只是方式有所改变,狂风暴雨般的大屠杀有所收敛,转而用封锁、孤立、收买、软化、窒息等方法来消磨一些革命者的意志,或者造出种种假象,使观望中的人更加迷惘惶惑.作者说:“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呵!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它道出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心境:到前线,到血与火的战斗中去拼杀,总比在这种不死不活的沉闷雾气中被包围被吞噬要痛快得多.现在是“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雾》,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的第一部,出版于1931年,出版社为新中国书局。讲述了旧社会时期一个留学归来学子在旅馆的一段遭遇,反应了旧社会时期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相互抗争,凸显了当时的社会特性。  “痛苦就是我们的力量,痛苦就是我们的骄傲,我要拿痛苦来征服一切,我要做出一番事情。我在不能够这样地生活下去。我不能零碎地杀死自己,,,,”吴仁民是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无法避免地被他热情而浮躁的心情而带动。这是一颗躁动的灵魂,清晰地看到处于变革浪潮中的社会命运――黑暗未知,定会到来的光明朦胧而遥远。  爱情和事业,永恒的两个主题,这里幻化成为了他日日喝醉时内心痛苦的煎熬。巴金先生妙在把握住了人性深处本能的欲望,吴仁民不满于知识分子筑以精神上的空中楼阁,来拯救水深火热的社会,却也不能信服革命能够带来光明,于是,他在高志元、方亚舟般地革命热情前退缩了,放大了对情感的依赖,放纵自己沉溺于敏感到神经末梢的爱情之中,用情感来填补内心对于前途未知的恐惧和空虚。前几天去重庆看了国民党官邸,南山幽幽的竹林和低调雅致的小楼,让我思绪回到国共年代。良知,教养,自傲,风度,种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念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年代滚滚的时代潮流。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dcee3b31e4cb9dd3d825ff14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