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什么

俭以养德意思是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读音:jiǎn yǐ yǎng dé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是通过保持内心宁静来修养自身,用节俭的方式来提升品德。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他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关于治学修身的家书。
扩展资料
关于“俭以养德”故事:
在宋汉章先生坐的办公室里,有一把陈旧不堪的座椅,当时身边的人很不理解,都建议他把破座椅扔掉,再买一个新座椅,可他坚决不同意,还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他早年与妻子在上海的住处非常狭小,平时从家到银行、从银行回家,都是步行,邻居都不知道他是中国银行经理。
有人对宋汉章说:“您身为中国银行经理,却拒绝总行出资的小洋房,一家人住在没有冷气的小屋,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人笑话您吗? ”
宋汉章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身边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吃一餐饿一餐的;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换置房屋呢? 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光荣,是通过我们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拥有豪华的洋房和出行的洋车来评定的!”
老先生的这一番话,说得那人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老先生更加敬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俭以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老子的弟子文子曾有言:“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应从此变化而来。 淡,古亦写作“澹”,是安静貌。《老子》中有句,“淡兮其若海。”泊,也是恬静之意。《双书・司马相如传》有句:“泊乎无为。”何为“淡泊”呢?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还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的随和,抑或郑燮“难得糊涂”的豁达?古往今来,概无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凡真正“淡泊”之人,皆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视名利如粪土,心态平和,操守清廉。有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无心奋起,于是自我标榜“淡泊”,这是误解,淡泊不是消极,有人在感情游戏中颇受挫折,心灰意冷,于是声言心如古井,再不掀波,从此“淡泊”,这同样是误解,冷漠不等于淡泊。雄心万丈而壮志难酬,于是标榜“淡泊”,这是颓唐者的自暴自弃;无才无能而碌碌无为,却号称“淡泊”,这是低能儿的自我安慰。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 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亦无所求,淡泊的是最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d45d108ab7261d7593b03527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