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拳的内容


东泉“花拳”文化初探任鹏宇“花拳”是一种在东泉镇广泛流传的民间酒令,当地群众在节日、丰收、婚庆、生日宴会等场合经常划“花拳”。在划拳的过程中,其观者之众、气氛之烈、热闹之极,令人叹为观止;其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生动引人的表现,深深地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东泉镇民间“花拳”与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乱划拳”一样,也属于酒文化的范畴,但因其种类繁多、样式花哨、独具特色而被称为“花拳”。据笔者考证,其名称世代相传,由来已久。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正在逐渐走向衰亡。为了不使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最终消失,笔者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一、东泉镇民间“花拳”的起源及其发展东泉镇民间“花拳”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传说“花拳”是东泉人的祖先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外地带来的。根据会划“花拳”的老人们的说法,他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移民,他们世代在东泉生活,从族谱上看来,传到他们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二代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也可以从现存的“花拳”曲牌中找到印证。例如“花拳”中有一个曲牌叫《三棒头》:三棒头,幺点盅,二红四喜两广东,(猜拳)+两广东……在这套“花拳”中,猜拳的时候要反复念叨“两广东”,为什么曲牌中没有使用“山东”、“广西”或其他的地名呢?可见,这套“花拳”带有明显的特定的外来地方色彩。另外,《三棒头》在整个“花拳”体系中,属于世代口头流传的老式“花拳”的范畴,因此,在东泉人的祖先刚迁来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存在了,由此也印证了东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外地迁来的这一传说。还有,从时间上推算,“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大约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距今约300年左右(即1653年―1735年之间),这也与许多东泉人的氏族谱系基本一致。研究“花拳”的起源和发展,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花拳”的流传过程。会划“花拳”的老人很多都不识字,现在的“花拳”基本上都是靠世世代代口头传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由于当时迁到东泉的人很多,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随着各种不同文化的融合,“花拳”也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世代的口头传承中不断地增删、剪辑、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东泉镇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花拳”文化。二、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现状1、东泉镇民间“花拳”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民间演绎、发展,因此在东泉镇的许多地方都有会划“花拳”的人。目前,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主要的集中地是东泉镇的岷溪村,比较集中的还有邻近的关山村、金华村、碾沱村、东泉村等;从划拳的人群结构上来看,会划“花拳”的主要是老年人,有一部分中年人也会划,在年轻一代中会划“花拳”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2、东泉镇民间“花拳”目前大致可以分为老式“花拳”和新式“花拳”两种。老式“花拳”主要是解放前就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它们有固定的曲牌和内容,例如《袍哥拳》就是旧社会帮会中流行的一种“花拳”,它的内容是固定的,不可以轻易更改;而新式“花拳”主要是解放后经改编、演绎而成的,它带有新时代的鲜明印记,例如《山花儿开》就在唱词里面加入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曲调。3、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种类繁多,但是截至目前,流传范围广、唱词完整、能够正常使用的已经不多。经过笔者调查整理,完整的大约只有十余首。很多“花拳”已经被人们忘记了,有的只能被回忆起来一部分或者几句、甚至只存在着一个“花拳”的曲牌名。三、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特征东泉镇民间“花拳”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变迁、演绎,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不断融合、发展,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与其他民间文化相比,它自身的特征非常明显。(一)“花拳”总是与酒紧密相连,是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泉民间有句话叫“无菜不成席、无酒不划拳”,花拳总是与酒相伴,没有酒,也就没有花拳。每逢生日、婚庆等场合,酒一上桌来,几杯下肚,脸红耳热、酒至半酣之际,几个会划花拳的人相邀划拳,场内顿时吆五喝六、热闹非凡,旁边总是观者如潮;划拳的、喝酒的,没有划拳、没有喝酒的,在场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都因激动而通红通红的;于是,在一片吆喝声和欢笑声中,人们得到了身心的极大满足。酒是“花拳”的助推剂,“花拳”靠酒来做媒介而幻化诠释,二者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缺一不可。有了酒,有了这些纯朴敦厚的村民,也便有了“花拳”。因此,“花拳”总是与酒密切相连,是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花拳”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独特的运用程序,也就是说划“花拳”的过程是比较固定且独特的,它一般是采用“过门”加划拳的方式进行。每一套“花拳”,在猜拳行令之前都有一段“过门”,这段“过门”有着固定的唱词,划拳的双方通常采用说唱的形式,既说又唱,边划边唱,节奏感很强。而我们现在见到的“乱划拳”都没有“过门”,一般都是直接猜拳,即划拳的双方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其中一人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可见,“花拳”的猜拳过程不同于“乱划拳”,它是很有特色的,其唱词不仅能令划拳者自己陶醉其间,还能吸引旁观者的驻足欣赏,可以调动在场所有人的积极性,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热烈的酒筵气氛推向极致。(三)“花拳”的“过门”说唱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例如《山花儿开》:嗦啦咪嗦,索啦咪来,嗦咪嗦,来咪来,啦来西啦嗦,山花儿开,三度哩梅,二红四喜三度梅,席上把你会(握手),三度梅,席上把你会(握手),(猜拳)+席上把你会……这是一套新式“花拳”,这套“花拳”的过门很有特色:它采用了简短的语言形式,每一句唱词都不超过七个字,说唱起来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它将现代的简谱直接融入到唱词中,音乐感非常强,很适合于传唱,使人非常容易地就记住了比较复杂的唱词。从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现状来看,几乎现存所有“花拳”都可以给它谱上曲传唱、表演。另外,东泉镇民间“花拳”还融入了民间歌谣的特点,大量地采用了比兴手法。如《山花儿开》就是用现代简谱来起兴,引出后面的“席上把你会”,达到猜拳吃酒的目的。又如《高高山上一块碑》则采用了“高高山上一块碑”来起兴,引入后面的“二人划拳打垒堆”,自然引出划拳吃酒这一主题。当然,这种比兴手法和许多民歌一样,其兴辞只是为了引起下文,只讲音节和谐,内容上往往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四)“花拳”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受到了中国传统词曲文化的影响。纵观东泉镇现存的所有民间“花拳”,几乎每一套“花拳”都有一个曲牌,类似于传统词曲文化中的“词牌”和“曲牌”,而且,这个曲牌是固定的,一般不能更改;其次,每一套“花拳”的句式都长短不一,说唱起来错落有致、节奏感很强,有别于唐诗而类同于宋词和元曲;第三,“花拳”的每一句唱词的末字押韵,很多“花拳”都是一韵到底,例如《螃蟹耶》中“个”“窠”“拖”“喝”等末字基本上都押的是“e”韵;又如《一个公公》中的“一”“席”“逸”等末字都押的是“i”韵。由此可见,东泉镇民间“花拳”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传统词曲文化的影响。但是,有的“花拳”中又夹杂着许多方言俚语,使其看上去不是很雅观,例如《一个公公》中的“两个兵兵刀”指的是“两个厨师”,又如《高高山上一块碑》中“二人划拳打垒堆”指的是“二人相会在一起划拳”,没有人指点,外地人很难明白它的意思。这些方言俚语是在长期口头流传中形成的,它的存在有利于“花拳”在民间的传播。(五)数字在“花拳”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它的运用不仅很讲究,而且用得非常巧妙。例如《一心敬耶》:一心敬耶,双季花儿落,三元三哩四季和五春,六合泥塘春,七冷八冷九冬门,十拳大马划拳定输赢,弟兄们/老辈子们,折酒把酒斟,双手推开纱窗,日落西城,醉得我两眼昏,(猜拳)+两眼昏……在这套“花拳”中,巧妙地包含了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几乎东泉镇现存的所有“划拳”都涉及到数字,不仅在猜拳行令的时候要用数字来作为判断输赢的依据,而且在每一套“花拳”的过门中也用到了大量的数字。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气氛,因为在说唱过门的时候往往要用手比划,特别是在念叨数字的时候必须要用不同的手姿来表示不同的数字,如果比划错误则要罚酒。可见,数字在“花拳”中的普遍运用是为猜拳行令服务的。东泉镇民间“花拳”的这些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的民间文化形式,其浓浓的地方文化气息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朵开在深山之中而不被外人知晓的民间文化奇葩。三、整理研究民间“花拳”的意义(一)东泉镇民间“花拳”文化是巴南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可以和“接龙吹打”、“木洞山歌”等文化艺术形式媲美,他们都是巴南民间文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戚万凯先生在《巴南飞歌》中把“接龙吹打”、“木洞山歌”、“小观梆鼓舞”、“花溪民间歌舞”和“巴南儿歌”誉为巴南民间文化的“五朵金花”,东泉镇民间“花拳”文化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巴南民间文化的第六朵“金花”。(二)东泉镇作为市级旅游风景区,作为重庆市“八大特色旅游风景区”之一,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当地政府除了大力开发温泉、兴建各种娱乐休闲中心、积极打造“重庆第一泉”以外,也可以在地方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民间文化等方面下功夫。纵观各地旅游景区的文化品牌,许多地方都有吸引游客参加的酒文化形式,比如广西的“山门酒”、山东景阳岗的“三碗不过岗”等,我们也可以借鉴其操作手法。东泉镇也应该抓住建造民俗文化村的机遇,将东泉镇民间“花拳”文化进行整理、研究,开发、打造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东温泉景区的文化品位,吸引游客,促进东温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三)“花拳”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现象,它根植于当地群众的生活,是东泉镇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东泉镇人民的祖先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外地迁来的,“花拳”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这一段历史,因此,花拳”中有着“湖广填四川”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子,对东泉镇民间“花拳”进行整理、研究,可以给“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提供有力的证据。总之,无论是从东泉镇民间“花拳”的起源和发展还是从其固有的特征和研究价值来看,它都是巴南区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但是,它目前的现状令人堪忧,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这一独特而神奇的民间文化将可能走向衰亡,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引起重视,拯救这一处于衰亡边缘的民间文化遗产。
哥俩好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d3ef68523b3a0fbbda57acae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