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指的是什么意思

熊孩子大多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也很少顾及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际上,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自我中心正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他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直到7-12岁才有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后来的一些实验表明,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进程;但不管怎样,这些实验至少说明,从他人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儿童往往过度地关注自身,不能很好地从他人角度考虑,这是熊孩子的之所以“熊”的一个重要原因。熊孩子“熊”的另一个原因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对缺乏。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懂得根据所处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合时宜的内心冲动,这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对于熊孩子来说,如果看到某件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有机会做出某种令自己快乐的行为,他们往往不愿意等待或者忍耐,而是希望立即获得满足。这种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曾有研究者给各个年龄段的儿童两个选择,或者立刻得到少量的零食,或者在等待一天后得到一大包零食,结果发现在6-8岁的儿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抵御眼前的诱惑,等待未来更多的奖励;在9-11岁的儿童中,选择等待的比例上升到了一半;12-15岁的儿童则几乎全部选择了等待。小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时,就更有可能受到内心冲动的驱使,表现出各种“熊”的行为。除此之外,熊孩子之所以“熊”,第三个原因是尚未掌握在特定场合下应该如何表现的社会规范。人类社会充斥着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比如“在别人家做客不要乱动东西”、“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它们规定了我们在某些场合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过社会化的洗礼,我们对于这些规范早已烂熟于心,会在相应的场合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社会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试错,并且贯穿一生。小孩子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习得相应的行为规范,当他们的行为打破了这些规范时,就会给我们“熊”的感觉。综上所述,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为他们的心智和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正常”社会生活的标准,所以表现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行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幼儿园到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会成为“熊孩子的战斗机”――年龄更小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行动能力,年龄更大的孩子心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社会化程度较高;只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对外界产生足够的影响,但心理上的成熟度较低,尚不足驾驭这种行动力,所以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指孩子不听话、或脾气倔强之类的话,是对孩子的一种批评!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d2c7032f47b4493b44e8e13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