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前倒戈的典故

阵前倒戈的成语故事出自:牧野之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族方国,在周太王、王季时,已将势力伸入江、汉流域。
周文王转移商纣视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各个击破商西部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
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此即历史上有名的"阵前倒戈")。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扩展资料
牧野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决战,无论从战略高度或是战术的运用,无论是宏观形势的把握或是战争局部的组织,都显示出姜尚英明超凡的组织指挥能力。
首先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他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极度虚弱之时,增大了胜算的把握;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作战指挥上,他利用“致师”(大战前的一种特殊战争方式,就是在战前由进攻一方集中精锐之力量冲入敌方,冲乱对方阵地,显示自己的力量,也是小试对方虚实)的机会,以兵车、猛士从正面突击,而后以甲士猛烈冲杀,结果只此一试,商军阵势大乱,有周大胜。
因为战争谋略乃至治国方略的杰出成就,人们称姜子牙为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他被尊为“百家宗师”,被世人尊崇为“谋圣”、“武圣”、“中华第一智囊”及兵家鼻祖。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对姜子牙的谋略及其历史地位有一段概括性的评价:“……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涉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太公被世人尊崇为“谋圣”,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牧野一战和对齐地的治理上,他早年直钩垂钓等待文王,也是其智慧、谋略的真实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牧野之战
商朝末年,国家日渐衰落。当时的统治者纣王是个荒淫残暴的人,他好喝酒吃肉,于是命人在王宫中建造“酒池肉林”,让他享乐不尽。纣王贪恋美色,对宠妃妲己言听计从,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叔叔比干看不过眼,多次进宫劝谏,没想到竟被丧心病狂的商纣王掏了心。这件事闹得尽人皆知,人心涣散,商王朝的气数也随之走到尽头。
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周武王,已迫不及待,决定出师伐纣。武王的这一举动得到许多方国、部落的响应,他们纷纷追随武王。而此时纣王还在和他的姬妾饮酒作乐,在得知武王出师的消息后,纣王慌忙地组织大军应战。
但当时商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还在东南地区抵抗外敌,分身乏术,情急之下,纣王只好下令把大批奴隶和俘虏编入卫队,以抗击武王的大军。
甲子日清晨,轰轰烈烈的“牧野之战”拉开了序幕。周武王势在必行的决心,影响着每一个士兵。将士们情绪高涨,勇猛地向敌人发起进攻。而纣王组建的70万大军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大部分是临时拿来凑数的奴隶和俘虏,这些人对纣王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
两军交锋时,商军中的奴隶纷纷调转戈矛,直指纣王。纣王眼看大势已去,便逃回朝歌,在鹿台引火自焚,结束了商朝长达500多年的统治,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武王伐纣”。
扩展资料
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倒戈相向。周武王、姜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
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会继续实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个暴君,也会伤害许多人,还不一定能成功。
或者说,这里有一个“度”:过了某个限度也许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但即便如此,也还有对暴力属性的恒定评价。对于政治伦理的讨论,不争有时或许是明智的,但难题自然不会因为不争论就消失。也许,我们可以同时观照武王、夷齐两方的各自意义,乃至同时保持两种不同的观点。
日常政治伦理中大家还是反对暴力,维护能够保障人们安全与和平的政治秩序;但在有些特殊和紧迫的政治形势下,政治家可能也会有因时制宜的“权”,还是不得不采取某种断然的、道德上一般不应采取的措施。
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趾高气扬地去这样做,更不要号召人们为此大唱赞歌,尤其是涉及大规模暴力和战争的事情。故春秋老子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语出:《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是说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牧野之战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d063805c93a61fba3475619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