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蝌蚪啃蜡”改名“可口可乐”后销量大增?


这次关于麦当劳换回了金拱门,让我们不禁想起来曾经的那些换名的公司。很多人都在说曾经的那些品牌都是音译,现在都变成形译了。我特别想求一下那些人的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其实怎么说呢,对于我这种年龄特别小的人来说,肯定是不知道曾经可口可乐并不是叫可口可乐,而是什么,“蝌蚪啃腊”,这个名字简直了,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想笑,但是还是要忍着的好吧。
那么为什么要叫“可口可乐”为“蝌蚪啃蜡”呢,难道是因为我们大中华的人民认为这个东西喝起来不尽人意嘛?这样会不会有些尴尬,直到他们总公司的人都感觉,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就开始以一种悬赏的方式去让大众起名字,最终一个中国的教授拿下来了那份奖励,把“蝌蚪啃蜡”改成了现在家喻户晓的“可口可乐”。
关于可口可乐,其实我并不知道他这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
后来我曾看到一部电影《可口可乐小子》,嗯,你想的没有错,他们那些成功人士都喜欢以自己为原型出一本书又或者出一部电影,就是这么自恋你奈我何的既视感油然而生。反正这个就是各种家长里短爱恨情仇,说什么一个可口可乐公司的高级营销商发现澳大利亚的一个山谷的小镇里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为零,而该地区的人喝得是当地的一种软饮料,因此这个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可口可乐小子展开了对进军该地区的策略。而之后他发现自己爱上了之前一直嗤之以鼻的女秘书,而该女秘书居然是当地软饮料老板的女儿。之后可口可乐小子放弃了事业与女秘书共同生活。(我怎么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言归正传,可口可乐究竟有什么样的代表意义,这似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我们曾经建国波普大师andy warhol那张色彩斑斓的可口可乐瓶子的画作,也看过捷克那位导演在《Lemonade Joe》中对可口可乐以及美国牛仔的玩笑。也确实如此,可口可乐如同麦当劳(现在应该叫他金拱门)确实已经能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形象,而美国在战后经济侵略的同时,那种代表着美国以经济利益为先的商业模式以及通俗波普的文化也随着经济涌入了各地,这一种文化的侵略似乎比之原先的武力侵略更来得凶猛。
有一种不同的点在于,“麦当劳”是一个连锁店,到现在的中国,他改名为“金拱门”的时候,我的理解是他的不忘初心,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嘛?我想并非如此吧,而可口可乐呢,作为一个世界第一饮料品牌,他拥有的很棒的一个流水线,而且在他这个所谓的自传《可口可乐小子》的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非常的轻松,而影片背后似乎也蕴藏着这样一个严肃的命题,可口可乐小子对着未开发的地区,对着当地的本土经济,采用着美国惯用的合作资本的手段去吞并个人资本,而与此同时又以文化作为辅助,把美国的音乐加上当地民族的元素混合成一种新的音乐作为可口可乐当地的广告。
就这一点而言可口可乐可以说是非常的聪明了,而且作为高度自动化现代制造业典范的可口可乐流水生产线确实几近完美,不过相比于塑料、铝罐和玻璃瓶三种制式的生产流程介绍,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对所谓的“浓缩液”更感兴趣,据说全世界只有5个人知道其配方。一滴浓缩液就可以勾兑出很多可乐,让人想到了“浓汤宝”
最后还是说一句,其实我更喜欢和那个比可口可乐带点甜的百事可乐,那么你呢?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d002e4e1a7c95e67ae12380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