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什么意思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
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
扩展资料:
娱乐的社会功能:
很难想象,现代社会失去了大众传媒提供的大众娱乐将会成为何种社会。在美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作用可与军事工业相比,约占美国总出口额的13%。
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1年,美国媒体娱乐产业增长率高达6.5%,而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为3.6%。2002年,美国娱乐产业出口880亿美元,是第一大出口行业(Bizminer,2005)。娱乐业的巨大商机就可以说明娱乐不仅仅是提供享乐、休闲和逃避工作压力的机会。
社会学研究表明,娱乐和生存性劳动是反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工作条件越优越,报酬越高。工作时间越短,娱乐的需求性就越高,娱乐是和经济宽裕而不是经济贫乏有密切联系的。
在美国,对娱乐的强调被认为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Mendelsohn的研究表明,现代美国超越所有阶层的一个价值观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忧无虑。不为需求和劳动所困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就是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
我们可以把大众娱乐看成美好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劳动或其他困境的避风港。因为在困境中,人们寻求的往往是精神(如宗教)的支助,而非娱乐。著名社会学家Gans也持同样的看法,他对波士顿贫穷社区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利用大众娱乐的目的是为逃避,而是对他们向往人生的一种追求。
不可否认,大众娱乐和烟酒、暴力、性一样有“遁世”的功能。尽管如此,社会学家Veblen提出的模仿理论(Emulation)也认为,经济贫匮阶层的目标往往不止于物质富裕。
他们都仰望有闲阶层的休闲生活,以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作为模仿对象,大众媒介则将以前只属于皇家贵族的娱乐搬上了大众舞台,娱乐从此被移植到社会的范畴。人们再不用雇佣宫廷乐手,不再为掏不出歌剧票的费用而烦恼。电视将体育比赛、歌舞戏剧悉数展现,现代科技使不同经济阶层的人们享受同等的娱乐。
这种社会秩序的主要贡献是将社会各界的生活方式拉近了,这种距离的缩短使以经济作为阶层分界线的社会逐步过渡到以地位为分界线的社会。
大众娱乐的另一个社会功能是群体之间的分享更加频繁和紧密,这体现在观看、讨论和评议电视剧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球赛的成败、歌唱比赛选手的表现等等。
大众娱乐无疑为社会关系的创造和维持提供了润滑剂。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大众娱乐和观众本身的现实生活没有利害关系,所以娱乐的话题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显得容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娱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娱乐至死
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用印刷品与铅字传递信息的世界井然有序,逻辑表达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思想理性而深刻;互联网的多媒体属性所承载的娱乐信息能够给我们提供多维度的视听盛宴,更符合人性底层的需求,但这些娱乐信息只有碎片,缺乏条理性、逻辑性与系统性。
过度地沉迷于这些先入为主的娱乐片段当中,只能在大脑中不断地输入无序的熵增,将“表层即全部”设置为认知世界的默认值,最终塑造出只能被动应激而不会主动思考的大脑。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人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然后变得不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扩展资料:
娱乐已是这个时代的传媒霸权,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只为博人一笑,艺术价值和伦理道德都可以弃置一旁,可谓“得娱乐者得天下”。
人类不反对忧伤和深沉比娱乐更有价值,只是除了笑声之外人类是否还应该留下些什么。如果欢笑过后留下的只是空虚和麻木,以及对下次欢乐更强的期待,那这样的欢笑绝对是廉价的。
事实如此,如若人们一味追求娱乐,而不反思娱乐背后带给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评价,那只能是“娱乐至死”;如若人们能在适度娱乐中反思它所传递的认识,并不是一味苛求所有事物的呈现均以哗众取宠为价值,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所著书籍)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ca98947c171a1b59a84815ce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