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是什么意思?


“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的意思是:心有所动,然而心中却又充满忧伤。这句话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的编章《齐桓晋文之事》中。
戚戚:基本解释
1、相亲貌。
2、忧惧貌;忧伤貌。
3、心动貌。
4、低语声。
5、感动、触动的样子,指心中产生了共鸣。
扩展资料:
《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孟子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齐桓晋文之事
意思:心有所动,但又充满忧伤。
引义:表达了对感情的无奈。
戚戚:基本解释
1、相亲貌。
2、忧惧貌;忧伤貌。
3、心动貌。
4、低语声。
注释:第1个“戚戚”指感动、触动的样子。第2个戚戚”指忧伤的样子。
出处:“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扩展资料:
一、孟子的人物评价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二、出处:
《梁惠王章句上》选自《孟子》。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三、《梁惠王章句上》该作品主要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于我心有戚戚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戚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梁惠王上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c73d80105b0a21abb1772375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