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重就轻的典故是什么?


不知道你是想说成语的出处还是想说历史上和避重就轻有关的典故。最早见于唐・李林甫《唐六典・工部尚书》:“技能功巧者,不得隐巧补拙,避重就轻。”有关的典故比如有“虞松建言司马师避重就轻退吴蜀”,三国时期司马师在遭受诸葛恪和姜维的同时,虞松建议司马师先将更为危急的诸葛恪方面进行死守,而先处置情势稍缓的姜维方面。因为姜维孤军深入,必然认为司马师方面会调动大量兵力去处理诸葛恪,不料想先受到防备。
避重就轻就:凑近。回避困难的重大事情,只拣轻的来做。也指回避要害问题,只谈次要的事。《唐六典.工部尚书》:“少府监匠一万九千八百五十人,将作监匠一万五千人,散出诸州,皆取材力强壮,技能工巧者,不得隐巧补拙,避重就轻。”《红楼梦》一○二回:“恐将来弄出大祸,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参的,倒是避重就轻的意思,也未可知。”鲁迅《致张慧》:“就大体而论,中国的木刻家,大抵有二个共通的缺点:一,人物总刻不好,常常错;二,是避重就轻。”连动 躲开繁重的,承担轻松。也指避开要害问题,只谈无关紧要的问题。西门丁《神玉璧》:“再过十招,蒙脸人却往往~,让顾思南跟怪人作正面应战!”△贬义。△多用于态度坏方面。→拈轻怕重↔自告奋勇。 也作“避重逐轻”。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c14979ba0bb86b8ee5980ae4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