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大意。

解释:上天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老天爷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无亲”,即没有偏亲偏爱。
“善人”,有德的人、圣人、擅长、顺应天道的人。
扩展资料:
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其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选自《德经》部分的第七十九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百度百科--老子
百度百科--《道德经》
楼主这句话可能是改自《老子》第十七章中的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原意是:(上天之道)不分亲疏,总是把善果报应善人。但是司马迁在《史记》的《列传第一》中反驳了这句话,司马迁写道: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日杀不辜,肝人之肉,,聚党数千人,,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司马迁就这句话反问道:像周代的,是善人,最终落到饿死的下场;是孔子徒弟里最优秀的人,好学简朴,也是善人,但是很早就死了;上天究竟是怎么报答善人的?而像大盗柳下跖每天都杀无辜的人,,,暴行累累,最后竟然获得老死善终的结果。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c121cb6f665f9bc583b0744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