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的出处及含义。

出自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思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原文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当时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当朝者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思想主题: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又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出自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含义不应该脱离词的整体意思的 看下这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说明你会有体会的[说 明]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b738387ade0ca3f45448c808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