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古文翻译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胆敢劝告出兵的人,我将他处死!”
这时,有一个少年,知道自己地位低下,劝告必定没有效果,只会被处死。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用露水湿透他的衣,这样许多天。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
少年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放声鸣叫,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扩展资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启示: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的这类人提出警告。
只想到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想到身后的危险!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故事的启迪。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翻译:
吴王想要讨伐楚国,告诉左右大臣说:“我会杀死所有敢劝谏我不出兵的人!”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就怀里藏着弹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院游荡,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几天。
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处在高处一边动听地鸣叫,一边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想要取食抓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的人在它的下面。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于是吴王便停止了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
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成语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古代一句有名的成语,形容人鼠目寸光,对眼前的利益过分追逐,反而忽视了身后的危险。
这句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利令智昏、不计后果,永远是大多数人失败的原因。
但作为蝉和螳螂,能否明了周围的危险,这就非常考验它的智慧了。要想考虑周全、高屋建瓴,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多数人并不具备深思熟虑的素质。甚至就连古代一些公认的智者也不能例外。
就拿春秋时代的伍子胥来说。这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有些史学家称他为“复仇魔男”。因为他的父兄都被楚国的楚平王杀害,伍子胥费劲千辛万苦、一夜白头,才最终逃到了吴国。
来到吴国后,他与自己的好友兵圣孙武,一起帮助吴王阖闾建立了一支勇猛无敌的军队,千里奔袭,攻陷楚国首都郢都。当时,杀父仇人楚平王已死,报仇心切的伍子胥将他的尸体挖了出来,鞭尸三百,挫骨扬灰。
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楚国上下,也让吴军陷入了“楚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再加上吴国后院起火,吴军只得败退撤兵,伍子胥反思道:我为了报仇也是利令智昏,考虑不了那么多了。
而吴国因何后院起火,这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就有关系了。原来,在吴王伐楚时,背后的越国搞起了小动作,准备偷袭吴国。吴国这只螳螂想要捕楚国这只蝉,而越国这只黄雀在背后等着呢。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b160c474da679a9bfd753ff6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