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朝廷,原不分先生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


指的历史人物为:诸葛亮。“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释义:心心系朝廷,不需要去讨论哪一个是第一个主人,名声震慑四海,也不需要辩论家是襄阳还是南阳了)。”这是顾嘉蘅第五次出任南阳知府时给武侯祠撰写的诸对联之一。
顾嘉蘅非常佩服诸葛亮的人格,对其当年躬耕地卧龙岗十分仰慕,于是重修武侯祠。咸丰四年(1854年),他曾亲自主持修缮事宜,高台堂院增新,高楼砌以砖石,并在祠之南建龙角塔。
同治三年(1864年)顾五任南阳知府时,再次对武侯祠进行较大规模整修。他还注意丰富武侯祠的文化内涵,曾将颇能体现诸葛亮立身治国的《诸葛亮文集》中《将善》、《兵权》等4篇文章书后镌刻于祠内,并作有多篇怀古诗文。
扩展资料: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的由来:
顾嘉蘅精于诗词楹联,在南阳武侯祠内题刻的楹联甚多。文人墨客对隆中究竟在襄阳、还是在南阳争论不休,特别是鄂豫两省的文人,均引经据典,已列入本省为光荣。
这种争论虽属学术问题,也不免夹杂地方意气。顾嘉蘅籍属湖北宜昌,却在河南南阳当知府,他力排众议,挥笔在武侯祠题一联曰;“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其对联书法道劲,风采神韵,凡来武侯祠游览者,无不倍加欣赏,啧啧称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嘉蘅
指的是诸葛亮。
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所写,因诸葛亮名高天下,两省便争诸葛亮故居之处所,顾嘉蘅不敢开罪当地豪绅,又怕承当出卖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联,既赞诸葛亮,又抹平两省争执,可谓公允。
扩展资料:
因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关于诸葛亮的故居,今南阳市与襄阳市有了较大的争议。根据原始史料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在《出师表》文中说道,自己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是在南阳耕种的。 
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提到,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郡所属的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史书中记载的南阳在古代是为郡治,而现在的南阳和襄阳都是市,古代郡的疆域范围大于如今的市,南阳市在古代是个县,名叫宛,属于南阳郡管辖,诸葛亮所在的邓县离襄阳县只有二十里。如今,现代南阳市的卧龙岗和襄阳市的隆中形成争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嘉蘅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ae8ce6634e3c5a5723365f7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