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是什麽思想,为什麽在中国历...

这是封建制度下的忠君思想,它是一种“愚忠”。
忠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仅《论语》一书中,忠便出现了十八处之多。儒家的忠最初并不是专指忠君,而只是一种君子修身的准则。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身为君子,要时刻保持警醒,反躬自省,防止自己出现不忠举动,对朋友不守信用或不读书。
而这里对于忠的论述,也主要侧重于对人的忠诚。这是对儒家弟子的要求,使他们做事尽心尽力,不要三心二意。
《论语-子路》中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说生活起居要有严格规定,做事要时刻保持礼数,和人交往更要时刻忠诚 ,即使到了蛮荒的地方居住,这些法则也不能丢弃。
孟子对于忠作出了进一步解读,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意思是说劝人向善,就是对天道的忠实,为天下人谋福利,就是仁爱。这也是儒家思想的又一大代表人物对忠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到,儒家所推崇的忠,仍然没有愚昧和迂腐的地方,甚至没有专门提到忠君这层意思。
对于忠君,先秦儒家也并不迂腐,因为当时的儒家思想虽然主张“忠君”,但并不主张“愚忠”。比如,孔子主张“法先王”,也就是认为当时的社会制度应该恢复周朝时期的礼法,对于那些犯上作乱、破坏礼法的人,孔子十分厌恶。当时有一个诸侯僭越礼法,按天子的规格使用仪仗,孔子就曾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斥。
意思是说,如果这样的行为都可以忍受,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受呢?
但与此同时,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又有“勿欺也,而犯之”的言论。意思是说,君王有错误的地方,不要隐瞒不说,这样就等于是欺骗他,而要向他提出谏议,并且做好冒犯他的准备。
此外,孔子还特意提到微子、箕子和比干。其中微子向商纣王进谏未果而退隐;箕子进谏未果而不问朝政;比干进谏彻底触怒了商纣而遭残杀。
孔子认为他们对于天下苍生和天下大道都是忠的,而且也不认为他们对商纣王的冒犯有失礼法,反而大加赞扬。所以孔子又提出了“以礼待君”和“以法侍君”。意思是说,如果君主贤明,就一心侍之;如果君主不贤明,就只能按照礼法行事。
汉武帝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一次大换血时期。儒学大家迎合汉武帝,标榜君权神授,理出“三纲五常”。虽然儒家因此而一跃成为众家之道,并长期主宰我国传统思想,但儒学也从此成为了帝王的愚民之学。
君权神授,就是把皇帝的权力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质疑。质疑就是不忠,不忠就要受到社会道德甚至是法的责难,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皇帝的权力失去了监督和限制。
而儒家思想,也就成为了彻头彻尾的皇家统治工具,百姓却在统治者的淫威下越来越奴化,越来越愚昧,以至于要将自己的权利和幸福完全寄希望于统治者的贤明。
扩展资料
忠诚问题是武人与主君关系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儒家关于忠诚的认识显然是不同于传统贵族以及封建集权逐渐加强的传统忠诚观。“忠”概念的成立,没有血统亲疏和等级高下的前提,从理论上说其实质是标志着一种公正原则和平等精神的。
不过从后来的道德发展进程来看,“忠”又成为使一种新的等级制度空前强固的观念形态。西周文本中的“忠”被看作是以政治标范角色教示后人的先古贤臣们最为突出的政治品德。儒家所倡导的忠诚,是保留了传统的宗族观念的忠诚。
《礼记・丧服》有“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在儒家看来,宗法内的关系显然是优先宗法外新发生的君臣关系。这一观点得到郭店简的印证。
简文先列夫妇后叙君臣,这种由自然而社会的顺序,或者叫先“门内”后“门外”的顺序,包含着儒家特有的重血缘、重生生和本末先后的观念,是很值得玩味的。同时楚简对三大关系六个方面,都提出了对等的要求。
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这个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尤有进者,竹简还提出,绝君不一定必得为父,不为父也可绝君。因为他认为,君臣是一种朋友关系,一种互相选择的关系,所谓“友,君臣之道也。”“君臣、朋友,其择者也。”除了继承传统宗法关系之外,儒家对武人与主君的关系又构建了不同的诠释体系。
《论语・宪问》中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先进》记,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作为孔子后学,孟子提出与孔子截然不同的理论,他由仁义忠信构建的天爵超越世俗的人爵,并承认贵族宗室对君王的牵制力,另指出区别于旧时贵戚之卿的异性之卿。《孟子・万章下》中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
君主忧虑,是做臣子的屈辱;君主受辱,做臣子的应以死的决心相守。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addb03927224b49bb2213edc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