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玉米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在赫鲁晓夫看来,摆脱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
结果:苏联大部分地区不具备美国“玉米带”那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赫鲁晓夫的政策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打击”,“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
扩展资料:
1963年,即赫鲁晓夫改革后期,苏联粮食出现严重危机,导致苏联第一次不得不进口西方的粮食。究其原因,与赫鲁晓夫迷信“美国式道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不无关系。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一章是对 ‘美国式道路’的迷信而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作为发展畜牧业的经验,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
其标志性事件是,梁赞州的党委书记为了迎合他的畜牧业要赶超美国的壮志,虚报指标,为此梁赞州所有的牲畜都送去屠宰,并且在全国采购肉来完成任务,还是远远完不成指标。欺诈败露,该党委书记自杀,这一事件成为著名的丑闻。开垦荒地运动与强制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都是赫鲁晓夫在苏联推行现代化‘美国式’农业道路的体现。
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是发动的一场运动。 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总理,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ace19b7044d93d636fc7e3b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