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和《流浪地球》相比,哪个硬伤更多?更硬?


《流浪地球》首先要区分是小说还是电影。大刘的原著还是非常靠谱的,对于我这样有一定段位的天文爱好者,只是阅读不动笔去算是挑不出硬伤的(有人能算出硬伤,也是大刘的数据给的太详实了)。但是电影为了艺术效果,在飞掠木星的这个片段有很多一眼能看出的问题,看电影的过程中就和媳妇吐槽“这坑货轨道是谁设计的”?还有氢氧混合爆炸那点化学能,对轨道参数的改变是几乎可以忽略的(在贴吧和一位朋友较真算了一算,按一个大大高估的简化模型,把地球所有氧气核氢气混合放出的化学能用来改变地球动能,至多提升近木距6.18km)。
模型&讨论请见下贴5楼:网页链接
“最近看到很多人吐槽流浪地球的硬伤,应该归为垃圾作品”。大量持有这种观点的聚集地,只可能是豆瓣or网易的ptsd患者。决定科幻著作水平高低的,从来不是科幻作品有多么的接近现实(否则按这个标准,现实主义是最伟大的科幻作品?),而是建立的宇宙模型是不是自洽,立意是不是足够高?楼主提问中用《三体》更加天马行空,来轻微的反对这种说法,从根本上已经被带了节奏。
《流浪地球》电影的优点毋庸置疑:(1)宏大的重工业特效,可以说是奠基之作,有这种叫好叫做电影,以后就不用去电影院看流浪垃圾片了。(2)别出心裁而又硬核的背景架构(之前有看过哪个科幻故事是推走地球的?)(3)完全不同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体英雄主义颂歌:不再是一群特色鲜明的个人英雄命悬一线的拯救了地球,个体的牺牲可能会没有意义。饱和式救援歌颂了每一个位为人类未来奋斗的英雄,这也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4)从内核阐述了东方价值观(2500年的流量计划,只有五千年的文明才能够设计;对故乡的眷恋,我们要带着整个地球一起去星际流浪),而不是好莱坞那种加几个东方元素的“伪中国风”。这方面的帖子知乎有太多分析的更多更好,如果楼主有兴趣不妨移步一览。
至于《流浪地球》原著,更能看出的一点是:对人类文明性的反思,在宇宙的浩渺和永恒面前,人类的价值观念又算得上什么?在小说里最后反叛者惩罚了拯救了人类和地球的联合政府,正在欢庆胜利的时刻之时,太阳准时氦闪。这是何等入木三分的讽刺?
大刘不懂天文么?可能么。那些批评大刘的,有几个能说明白,三体第三部,用化学能工质飞船发射到0.1倍的光速是多么一件不可思议的任务?有几个能把流浪地球17周的轨道参数给轧平,不让有一定段位的爱好者挑出毛病(我只是随便找若干个点)?对这群ptsd患者,送他们两句话吧,一句古诗“尔曹生育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一句现代汉语“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刘慈欣)”。
当然,不排除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科普,这两天流传了一篇北大教授给《流浪地球》电影挑了68个bug。用审核学术论文的眼光审核了一部科幻电影,其中大部分bug还是有道理的。这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科幻和现实,究竟有多少的落差。
小说不能太较真的。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aad17f1019f613d18819b19a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