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张北海的《侠隐》曾经把高晓松迷住,他打电话去要版权,却被姜文抢了先。民国和北京,这是姜文拍电影时最喜欢的时空设定。他拍了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从四川到上海,一路北上,最后还是落回到北京。姜文在10年前就拿到了《邪不压正》的小说版权,但剧本没有打动他,他先去拍了《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当他为剧情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李天然的师父被杀,这才开拍。合理性是姜文推崇的。他曾说自己的戏是“找”出来而不是“拍”出来,即是人物本来就存在,不受他的摆布。
与人物的对话就是姜文与自己的对话,遵从自己的内心的人,总会不自然的流露出自己的挚爱,像是一种年深月久的习惯。他从北京往云南运瓦片,仿照北京的院子,搭建了一个4万平米的屋顶。当李天然在屋顶以侠的身影奔跑,观众很容易看到《阳关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影子,在青春期的性压抑和荷尔蒙中,在大太阳下漫无目的地在屋顶晃荡。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佳电影之首。姜文的导演才华在电影圈一鸣惊人。张艺谋曾感叹姜文是才华型的导演,自己不是。冯小刚说姜文最大的敌人是过分的聪明。
90年代,王朔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影视剧原著、编剧到策划的位置。
1991年底,王朔不在意地把他的小说《动物凶猛》拿给姜文看,姜文同样不在意地接过来。回到家凌晨两三点,想看点东西,姜文打开了这本小说,一打开就看到了天亮。他和王朔同是部队大院的孩子,这本小说像针管扎进了他的血管,他为电影处女作找到了文学母体。
姜文从没有写过剧本。他希望王朔能将它改编成剧本,但王朔最后建议他自己亲自改。他不是预见到了姜文编剧天赋,而是累了。
中国影视界的1988年有王朔深深的烙印。他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和《大喘气》被改编成电影。他是四部电影的编剧。
同样是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带着王朔的喜剧气息席卷全国。那年冬天,为了让人们从《渴望》的沉重情感中走出来,郑晓龙在友谊宾馆聚上王朔等人,筹拍一个让大家乐的室内剧。
对社会百态的讽刺是王朔的拿手好活。他精心编排了婚外情、江湖骗术、走后门、大吃大喝、商业贿赂、末世谣言等等一系列社会市井的情节,让一直浸泡在政治宣传基调电视剧的人们耳目一新。擅长展现京味幽默的王朔将北京文化的魅力放大到极致。
编辑部的故事彻底让葛优红了。扮演李冬宝的男一号葛优尝到了这种魅力的甜头。在自身形象和逗趣台词的相得益彰下,电视剧播出一段时间内,葛优成了群众口中“冬宝”,他的第一个男一号帮他拿下了“金鹰奖”最佳男主,姜文看后感叹:什么叫“最佳”,“最佳”就是非他莫属。剧本写完,编剧之一冯小刚脑中浮现出了葛优在《顽主》中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形象。星二代葛优的身上有种独特的小人物气质。虽然父亲是著名演员葛存壮,但童年葛优没有表现出艺术天分。高中毕业后,去大队插队,喂了三年的猪。好似命中注定,恰恰是接地气的长相和经历,让他在喜剧中游刃有余。《顽主》充分展现了他的喜剧天分,看着就能让人发笑。冯小刚力主推选葛优演李冬宝。得到同意后,他约下了因《顽主》和葛优有过交情的王朔,去找葛优。那次见面是冯小刚和葛优开启喜剧贺岁片的前戏,同样具有戏剧性。多年后,冯小刚在他的自传中回忆起了那段情节。天有些小雨,他和王朔坐在摩托车上等了两个小时,远远瞧见一人影,王朔:“来了”。他第一次见到葛优的真人。葛优穿一件咖啡色上衣,戴一顶帽子,极瘦,“显得风衣特别的肥大,走起路来踢哩突噜。”如同春晚小品中的葛优。
好的作品和创作者是互相成全。《编辑部的故事》不仅成全了葛优,也让冯小刚走到了90年代的舞台中心。和出道即是万千宠爱的姜文不同,冯小刚最开始是电影圈的边缘人。进入一个陌生的圈子,冯小刚不强调自己的独立性。王朔是他的第一颗北斗星,为他指引着方向。叶京直言不讳:只要跟王朔挂钩的一大批影视名人至今都还在一线上火着。冯小刚更不必说了,完全是靠王朔托起来的。1985年,冯小刚是《大林莽》的美工兼厨师。郑晓龙去剧组探班,闲来无事,躺在小溪边读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读书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吸引了发呆的冯小刚,他第一次接触了王朔的小说。一年后的一个夏日下午,在郑晓龙的引荐下,他们见了第一面,冯小刚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把王朔大肆吹捧了一番,把王朔的脸夸得红一阵白一阵。
文学性是电影的支柱,冯小刚深谙于此,他抱住了一条最粗的大腿。两年后,王朔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和《大喘气》被改编成电影,中国影视界的1988年也被称为“王朔电影年”。冯小刚这样形容自己对王朔的吹捧:话说出来都是直给,肉麻的程度使在场的人无不认为我居心叵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王朔对他的糖衣炮弹保持着警惕:我孑然一身,没有什么值得你如此不遗余力巧取豪夺的东西。你总得图点什么吧?冯小刚将之解释成了单纯的崇拜:我真的是什么都不为,就为喜欢,一吐为快。1994年的《永失我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除了美工和编剧,冯小刚还是导演。在王朔的羽翼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导演首秀,女主角是自己结实的新欢徐帆。经王朔引荐,和郑晓龙合导了《北京人在纽约》,冯小刚在影视圈开始小有名气。
遇到王朔不领情,冯小刚在自传中写过他的强硬回应:“实话告诉你吧,你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独创了一种文风吗?不就是别人写本书卖几万册你写一本书能卖一两百万册吗?”“就算你是海明威又怎么了?你也不能工作起来就不注意休息!你以为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吗?我告诉你,不是!他是人民的!”
独立的姜文完成了导演的“成人礼”。《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他被外界赞以天才。邀请王朔改编不成,姜文开始自己写《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本。一张桌子,一张床,一扇小窗户,一间6平米的小屋,姜文开始写了。“偶尔打开窗户望窗外,我恍惚觉得这个小窗户的外面世界是陌生的,不现实的,这纸上的世界是现实的,是可触摸的,是有气味的,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回到了70年代,恍如隔世的感觉。”写作时的虚幻也在他的电影体现出来。童年马小军向天空仍书包,迟迟没有掉落。神来之笔,开始了马小军的青春幻梦。葛优在实力派的路上越走越远。1994年,他在《活着》中饰演了富贵一角,这个人物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从失去儿女到回归平静,葛优演活了,拿下了中国演员的第一座戛纳影帝。
和他合作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评价他是“中国最绝的男演员”。
京圈往事如烟,咸的淡的都留在了过去。圈,本来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谁也没法证实他的存在,所有的人不过是向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而已,不管是为名还是图利,都是一群努力的人,没有什么关键人物,都是一样的
求采纳
各有特色,各有所持,所谓的关键是相对而言,感觉在影响上姜文更正面些吧。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aa88b15e719c88ef9c38a86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