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现状

  伊拉克(Republic of Iraq)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与它接壤的国家众多,在南方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叙利亚,伊朗和约旦各位于其东西两侧。阿拉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库尔德人约占21%。该国穆斯林约占人口的95%,其中什叶派穆斯林占54.5%、逊尼派穆斯林占40.5%。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东部地区有些居民讲波斯语。  《西班牙日报》2014年3月21日刊登题为《10个数字了解伊拉克政治经济现实》一文,作者伊尼戈・罗萨恩斯・德乌加特通过十个数字说明:伊拉克现在是一个“失败国家”。  1、“失败国家指数”名列第九。  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2年公布的“失败国家指数”列表上,伊拉克排名第九。榜单前几位的国家分别是索马里、刚果(金)、苏丹、乍得和津巴布韦。伊拉克糟糕的状况主要与其军事化、国内冲突和宗派主义有关。伊拉克曾在2007年排名第二。  2、最近一次袭击导致56人丧生  伊拉克政府似乎没有能力扑灭国内的“基地”组织和其他叛乱组织的势力。3月19日在巴格达发生的一系列汽车炸弹袭击和自杀式袭击已经导致近60人丧生,超过200人受伤。死伤最多的一起爆炸发生在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附近。“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3月20日通过互联网发表声明称对这起事件负责。  尽管伊拉克的暴力状况已经比2006年和2007年逊尼派与什叶派宗派冲突引发的内战期间要缓和得多,但该国已经被持续不断的暴力局势拖垮。巴格达省仍是情况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往往在冲突造成的遇难者数量连续几个月呈下降趋势时,突然又出现反弹。2012年3月至5月,巴格达的遇难者数量分别降至44人、54人和49人,这在伊拉克来说已经较少了,但好景不长,到了6月这一数字又升至147人。另外,与首都伊拉克相比,摩苏尔的暴力局势更为严峻,那里的枪击事件比汽车炸弹袭击更频繁。  3、马利基仅获得24.2%的选票  尽管努里・马利基领导下的竞选联盟在2010年的议会选举中仅获得24.2%的选票,但他仍成功执掌了伊拉克的政坛。马利基一再强调只能以铁腕统治伊拉克,而从连续不断的暴力局势来看,他的手腕尤其严酷。马利基颇受宗派政治制度的青睐,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什叶派、逊尼派还是库尔德人都别无他选地投他一票。  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将逊尼派抛在一边的权力划分自选举初期就从未间断。基本上什叶派控制了巴格达的中央政府,而库尔德人前所未有地在北部得到了更大的自治权。作为什叶派的主要领袖,马利基通过对安全力量和军队的控制保障了权力的稳固。  反恐的合法化对于伊拉克政府控制对手、尤其是逊尼派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水岭。司法机构将反恐法第四条不由分说地强加给逊尼派。任何参与恐怖行动或资助和推动这类行动的人都将被处以极刑,任何包庇此类罪行的人都将被判处无期徒刑。  反恐法在伊拉克就是为铲除政治对手服务的,例如逊尼派副总统哈希米。马利基的其他对手也都遭遇过类似威胁。强行逼供在伊拉克已经司空见惯,警察利用暴力屈打成招并非难事。尽管逊尼派聚居区不断爆发示威,伊拉克政府仍无意废除第四条款。据称,伊拉克于2005年恢复了死刑,此后被执行死刑的人数达447人,仅2012年就有129人被绞死。数百人现在正等着被送上绞刑架。  4、60万国外朝圣者。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朝圣者前往什叶派圣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朝圣,其中约有60万国外朝圣者,很多来自伊朗。伊朗与伊拉克的宗教纽带坚不可摧,是建立在长达几个世纪遭受迫害的基础上的。殉教思想在两国文化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美国新保守派曾认为一个没有萨达姆・侯赛因、由什叶派控制的伊拉克将成为美国在中东应对其他逊尼派政府的天然盟友。出于极度的无知,沃尔福威茨等政客甚至认为新伊拉克会承认以色列。  不过,现实是大相径庭的。伊拉克的新领导人们早在萨达姆独裁期间就对伊朗的支持十分受用,他们与德黑兰的关系向来交好。因此,有观点认为伊朗是伊拉克战争中最大的政治赢家。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巴格达的什叶派实力得到了大大加强。自美国撤兵以来,华盛顿在伊拉克的影响力就逐渐减弱。美国甚至都未能在以制裁核计划孤立伊朗的行动中得到伊拉克的支持。  5、预算案拖延6个月勉强通过  伊拉克政府于2012年10月通过了2013年预算草案,但直至2013年3月才在议会勉强通过。如此拖延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与库尔德自治区政府在开发油田的拨款和利益分配上存在严重分歧。库尔德族议员要求下拨35亿美元,但中央政府只同意拨款6.5亿美元。  6、95%的收入来自石油  伊拉克95%的国家收入来自石油,这是一种绝对依赖。最新预算中的石油出口收入以国际原油价格每桶90美元和日出口290万桶原油为依据进行计算。伊拉克政府曾多次强调将努力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但并不成功。  目前,伊拉克国内生产总值的约60%都来自石油。2012年10月至11月,伊拉克日均出口原油量达262万桶,不仅大大超过了遭侵略前的数字,还实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产量。其中绝大部分产自南部油田。伊拉克可能已经达到了其石油生产的峰值。无论怎样,以目前的原油价格来看,石油产业将为伊拉克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仅2013年1月伊拉克依靠石油就获得了76.72亿美元的收入。  7、23%的贫困率  尽管近几年来伊拉克的一些行业生产有所改善,但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仍有23%的伊拉克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1年的一项调查指出,当年伊拉克5岁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37/1000。当然,这一数字已经比世界卫生组织一年前统计的45/1000有所下降。目前几乎所有伊拉克妇女都能够在医院或者诊所分娩,即便是在农村。此外,99%的儿童都被政府记录在册。  在如今的伊拉克,18至29个月的婴儿中过半已经能够及时接种。但很多儿童仍生活在非常糟糕的条件下。有1/4的儿童还因营养不良而出现生长发育问题。极端营养不良率为4%。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数据,目前仍有约190万伊拉克人在忍饥挨饿,这一数字占伊拉克总人口的5.7%。4年前这一比例为7.1%。  此外,在伊拉克的小学校园中,女童的比例明显增加,几乎占到了一半。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伊拉克教育的胜利。尽管90%的儿童都能够接受小学教育,但其中只有40%能够顺利毕业。很显然,这个国家需要教学质量更高的学校,但政府似乎无所作为。更难的是弥补已有的差距,30%的15至25岁伊拉克女性是文盲。  8、10%的失业率  目前伊拉克失业率的官方数据为10%,但谁都不会对此买账。一些独立分析将这一数字定在35%左右,不过确切数据无从查找。2008年,伊拉克的公共岗位占所有就业岗位的43%,这是欠发达国家中的最高数字。在政府部门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控制方式,也能借此维持地方领导人对政府的效忠。  政府竞争力低下也是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伊拉克完全依赖石油生存的最明显因素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伊拉克是全球贸易水平最差的国家之一。该国的每个部门都是政治领袖用来给拥趸提供饭碗的堡垒,想要获得任何许可都会遭遇重重困难。  9、医疗预算仅执行58%  到年底多个部门没能花完全部预算是非常奇怪的现象,但这在伊拉克却是常事。2011年,伊拉克卫生部仅执行了58%的预算,教育部为57%,住房部为70%,工业部为94%。大型工业项目生成就业岗位的能力一目了然,但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投入就无法如此受到石油收入的眷顾了,因为政府效率低下,人员素质不高。  10、土耳其对伊出口108亿美元  土耳其是伊拉克战争最大的贸易赢家。土耳其对伊出口连年增长,到2012年已经达到108亿美元。对土耳其来说,伊拉克这个邻国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德国的重要市场。土伊两国政府关系前所未有地亲密起来。当然伊拉克日益增长的石油产量也是一大吸引力。除了贸易外,2012年土耳其企业还参与了伊拉克约35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总统布什1日在美国“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及其盟国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回顾伊拉克战争一个多月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战争开始阶段。美英联军从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战争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战争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战争收尾阶段。美军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伊拉克战争进行了40多天,美国达到了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战争迄今已消耗美国200多亿美元。 所以,伊拉克还在打战。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a94681a2e950fdc7de1e21e6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