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定从何而来???

使者的作用――替主帅传达信息,表明我方意愿。
交战时,使者来的目的最终只有两个:招降,或是投降。不管是招降还是投降,初衷都是一样,那就是尽量减少伤亡,以最小代价达成意愿。动嘴能解决的事儿,何必拼刺刀。
一方面,斩了来使就等于跟对方表明了态度:这事儿没得商量,少废话,战场上用刀子说!还有啥好说的,敬酒不成,只能罚酒了。
另一方面,我方这次派去的使者被对方斩了,大伙儿都知道对方是个没底线的人,谁还敢去送死?或者,我方杀了对方使者,大伙儿心里也担心:人家会不会以牙还牙?没人敢去,那也就没法再谈了。
但,凡事无绝对,并非所有的使者都能这样“命大”!
一般什么情况下会“斩来使”?1、复仇,特别是我方势优,对方请降,不受降。2、我方势弱,对方招降,斩来使,死战到底!3、来使太器张,若不杀不足以平愤。
斩杀来使表示绝不妥协。春秋时期双方凭实力来估量使节待遇的原则在后世长期延续,每当冲突的各方认为要和对方血战到底的,就会采取杀死使者的办法来表示不妥协的态度,这在历史上也有着太多的事例。
比如,元军南下攻宋,名将王坚死守钓鱼城,蒙古大汗蒙哥派将招降,王坚把该汉奸降将押到阅武场,斩首示众,军声大振。随即誓死守城,击毙蒙哥,此战影响重大,挽南宋之国运,折上帝之鞭。
“哀兵不打”和“缴枪不杀”。这两条与不斩来使一样,说的都是:别把事儿做绝。好比蜜蜂虽然知道蛰了人自己就会死,必要的时候都还一样蛰。
“两军交战不斩杀特使”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双方并不想用战争解决问题,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还有商谈、谈判的余地,这样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能知晓对方的意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战争期间,使者只有两个目的:投降或是谈判。无论是投降还是谈判,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尽量减少民众和军队的伤亡,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高的价值。如果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就没有必要和对方用生命搏斗。
但是也有斩杀来使的情况,这就说明,已经没有必要再谈判了。当斩杀了来使,一方面,表明对另一方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讨论谈判的余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另一方面,来使被斩杀的一方没有人敢再次冒着生命危险谈判。而斩杀来使的那一方会担心对方是否会以牙还牙。
斩杀来使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出于复仇的心态。当我们处于有利地位,对方向我方请求投降时,我们可以不接受投降,斩杀来使,继续攻打。第二种是出于同归于尽的心态。当我们处于劣势,对方要求我们投降,我们为了尊严等原因不愿意投降,斩杀来使,和对方决一死战;第三种是因为对方来使嚣张跋扈,已经蹬鼻子上脸了。
使臣的作用就是让双方领导人进行电话会议。但是当为了立威而杀掉使臣时,实际上就是告诉对方没什么好谈的。决一死战吧。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a75b253fd00ffe6e5476dab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