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
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文:
师旷论学
刘向 〔两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扩展资料:
七十高龄的晋平公还想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提升执政能力,但他又担心岁数太大,为时已晚,便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
这三个比喻里就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内,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人们的启迪更大。可见终身学习的理念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是积极消费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谁不学习谁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成为落伍者,终被社会所淘汰。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 建本》
扩展资料:
人生步入晚境,肌体的衰朽是必然的,记忆衰退,视听不济,这都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但老年人积聚了丰富的人生经验,磨练出深刻的洞察能力。在这里,年龄本身就成为智慧和优越感的象征。
青年有青年的朝气,老人有老人的持重,“老而好学”并非不切实际地向生理能力挑战,而是在经验和阅历的基础上“化”和“用”,使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融为一种更完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孔子一生,始于学也终于学,但七十岁的孔子为之自豪的不是学识的累积而是人格的完善,可以说这才是“学”的真正意义和归宿吧。所谓“炳烛之明”的深意也在于此:烛光黯弱,却可以洞幽察微;老而好学,更显得明智通达。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a4ab2723cef29a4987c0bd39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