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小技中所说的“雕虫”是什么技能,在古代有什么...


有个成语叫做“雕虫小技”,用来形容掌握的技能微不足道,算不上大本事,所以这“雕虫”的技能就受到了大众的忽视,如果现在问一个朋友,“雕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技能,估计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雕虫”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要把这件事情说清楚,话还得从头说起。
据说“雕虫小技”的典故,最早来自于汉朝,西汉学者杨雄在他的著作《法言》中曾经写道:
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解释一下就是:有人问杨雄:“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作赋是不是?”杨雄回答:“是的。不过那都是小孩子学习雕虫和篆刻时候干的事情。”随即又说:“长大以后就再也不干这样的事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典故逐渐演变成了“雕虫小技”的成语,那么在杨雄眼中,只配让小孩子启蒙读书时候才摆弄的“雕虫”,到底是个什么技能呢?
原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但是秦朝所制定的文字规范并非只是针对一种文字形态,而是对八种通行文字形态进行了归纳和规范,被称为“秦书八体”。这八种通行文字分别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和隶书。
关于大篆、小篆和隶书,相信朋友们都会相对比较熟悉。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到大篆,再由小篆对大篆进行规范,进而由隶书对小篆进行了改进和简化,这三种字体是一脉相承,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之中。
但是对于其他五种文字形式,后世的文献里面却没有过多的记述,所以一直都有人认为那五种文字形式也是独立的一类文字,但是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这五种文字形式,只是在不同场合和用途上,对大篆和小篆的变体,所以目前认为真正的秦书只有“三体”,其余五体只是大篆和小篆在不同场合的运用罢了。像刻符就是专门刻在金属符节之上的,比如出土的阳陵虎符,应该就是这种字体。摹印主要是用于各类印章;属书用于牌匾、发布榜文;殳书则是刻制在兵器上的文字。
而这五体中,虫书是最为特殊,同时又充满神秘感的一种字体。据说这种字体承袭于上古时期,起源于楚地,因为古楚人崇拜凤凰,所以就创立了这种需要描画出鸟形或鸟羽,形同绘画的文字,因为古代把鸟类也称为鸟虫,所以这种文字便被命名为鸟虫书。不过根据文字专家的分析,秦代的鸟虫书,基本上是以大篆为基础的变体字。鸟虫书主要用在描绘旗帜,钟鼎或其他器皿上,主要作用还是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这种形式如果放到现代社会,估计鸟虫书应该被划归到艺术字一类去吧。
前文提到的杨雄,他所说的“雕虫”就是这种鸟虫体字,也就是说他小时候是喜欢用这种字体做赋,还要练习篆刻,不过等到成人之后,就不屑于做这些小儿科的事情了。可见在西汉的时候,不管修习鸟虫体,还是练习摹印,都是对小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时,需要学习的基本功。
《汉书・艺文志》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个情况: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也就是说,要在汉朝当上高级公务员,能认识九千以上的汉字是基本条件。然后,还得需要极为熟悉文字中的六体,如果对六体应用纯熟,方可担任更高一些的官职。这六体中,就包括了鸟虫体,看来掌握鸟虫体不仅仅是学童入学启蒙的基本功课,更是进入高级仕途的敲门砖。
在汉代,官府选拔人才之所以沿袭了部分“秦书”的内容,是因为秦汉相隔并不遥远,很多政府工作的习惯和传统还在一脉相承地使用,古老的字体在那个时代,还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还有汉字的不断发展,除了作为汉字主体的大篆、小篆和隶书,在后世得以传承和使用外,其他五体都因实用价值的丧失,而逐渐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了。即便是像鸟虫体这样非常有特色的文字,在当今社会中,恐怕也只有少数历史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爱好者可以辨认和使用了。如果今天有人能够娴熟地书写出鸟虫体的书法作品来,一定会被世人感叹身怀绝技吧。这个曾经就连小孩子都要学习的技能,正在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遗忘,真是不能不令人玩味和感叹。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 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最早出自汉・杨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扬雄是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a2c7120e92c21fbdb60eeee0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