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入为主效应?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扩展资料:
首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优先效应
先入为主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详细阐述: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扩展资料:
经典实验:
首先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的是阿希(S.Asch,1946)。这个迄今为止仍然被认为是印象形成的经典实验是这样的:他用了一个简单的程序,他让被试看有六个形容词的表。
这六个形容词描写了一个假想的人。每个形容词都描写了这个人的稳定的内在特质。给一半被试的形容词按这样一个顺序:
(1)聪明的;(2)勤奋的;(3)冲动的;(4)爱批评的;(5)顽固的;(6)嫉妒的。
给另一半被试的形容词顺序恰恰与前面相反;
(1)嫉妒的;(2)顽固的;(3)爱批评的;(4)冲动的;(5)勤奋的;(6)聪明的。
我们可以看这些形容词排列顺序从积极的描述到消极的描述或相反,这种排列顺序对形成印象有差别吗。
实验结果表明确实有差别。阅读从“聪明的”到“嫉妒的”顺序的被试,与阅读从“嫉妒的”到“聪明的”顺序的被试相比,前者对这个假想的人评价得更善交际,更幽默和心情更愉快。
在一个条件下,主试故意使得行动者在开头几个项目上完成得很成功,然后作业成绩持续下降。
在另一个条件下,使得行动者在开头几个项目上完成得很糟糕,但后来作业成绩稳定上升。在这两个条件下,行动者都答对了30个测试项目中的15个。
在观察了行动者的作业成绩后,主试要求被试评定行动者的智力并且预测他们将在以后的30个测试项目的作业成绩。
尽管在这两个条件下,行动者的作业成绩是相同的,但是,被试对开头完成得很好后来成绩下降的行动者,评价为更聪明。他们也预测前者在下一阶段会做得比后者更好。显然,被试对于行动者开头良好的作业成绩赋予了更大的权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优先效应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9fb6f0889ab85cb1eaccea58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