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刀人在历史上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从来没有证据显示赊刀人是一个组织,也没必要把很多神秘主义的东西往上面套,其实说白了赊刀人就是一群精明的生意人,赊刀这个过程是他们精算后的营销手段,扯淡清楚并不困难。
真实存在的赊刀人
关于赊刀人这个行当吐槽机确信是真实存在过的,即使在现代也偶有出现,凑巧的是我本人在乡村长大,童年时(80年代末)见过他们做生意。吐槽机小时候是个猫厌狗嫌的好奇孩子,追着他们跑了好几个村子,对他们的手段还真了解一些。
另外在现存的文献中也有他们的记载,刨除古代传闻笔记类的东西,比较实锤的是1878年7月的《申报》。上面记载了咸丰年间一次长达18年的赊刀行为,又记载了浙江当时的一次赊刀操作,不过当时衙门的反应是派衙役抓那帮人。
《申报》记载咸丰年间的赊刀套路大抵是这样的,商人找个热闹地方把厨刀摆在路边表上价格,然后和路人说不收分文就可以把刀拿走,但是等米从80文一升降到18文一升可就要找拿刀的人收钱了。然而等到光绪初年米真的降到那个价钱时,赊刀人却并没有出现,成了当地风靡一时的传说。
赊刀人盈利解密(一)――有赊有卖
从我小时候跟着那些赊刀人的行为来看,他们其实并不完全是玩预言对赌,那些货物你同样可以花钱买。只是你直接买的价格很低,而设的价格很高。赊刀人对赌这种行为在缺乏娱乐的乡村可以很快吸引眼球,聚拢人气,减少了游商走街串巷的时间。
他们并不担心太多人来赊刀,出于对神秘主义的敬畏,很少有人愿意尝试跟那玩意产生瓜葛。赊货对赌失败的高昂成本,也会让爱占便宜的人望而却步,没人愿意花5到10倍的价格去买一些日用品。
在吐槽机的观察中除了游手好闲敢赖账的二流子,基本没人去赊那些货物,在民风淳朴的年代,一个自然村里的二流子是屈指可数,甚至不存在的。赊刀人卖货的利润足以压过赊货的损失,这就是很多赊刀人预言成功又没回来收钱的主因。
赊刀人盈利解密(二)――长线收益
赊刀人的长线收益自然就是对赌成功,他们的那些预言大多是设定某种条件,很少会明确时间,这是一种典型的话术。《申报》上记载的故事就是例子,赊刀人只说米价降到18文来收钱,可没说多长时间能降到,事实上最终达成条件用了好多年,他们自己估计也忘记了有这回事儿。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第二年米价就降到18文,赊刀人赊出去的每一把刀都会有若干倍的收益,这时候他再回来不仅有钱收,还能因预言成功产生更轰动的效应,聚拢起更多的人气。
估计看到这很多人会问如果他们预言失败了怎么办,走好多地方累积射出去的货物也是成本,搞不好也存在赔钱的风险吧?事实上这帮人的预言很难彻底失败,因为他们很早就会灵活利用股神法则。
赊刀人盈利解密(三)――股神法则
前几年网上有段段子很流行,是说人工制造股神很容易,只需要给1万人群发短信,告诉其中5千人次日某只股票会涨,再告诉另外5千人那只股票会跌。答案揭晓后在预测成功那组继续使用这个套路,几轮下来后自然有人发现你连续预测成功,堪称股神。
赊刀人的预言技巧其实和人造股神差不多,他在第一个村子说米涨到某价格再来收钱,到第二村子是面涨到某价格,第三个村子说油涨到某价。等感觉距离已经超出第一个村子里村民的行动极限后,他再说米降到某价回来收钱。如此循环后,他的失败成本已经被成功利润分开,还是不会赔钱的。
甚至话术水平高、运输范围广(比如船运)的赊刀人可以完全靠预言对赌盈利,玩儿得好了收益比半卖更高。缺德点的还可以利用这套手艺诈骗,比如第一天一块钱卖你把剪子,第二天把钱还你再10块钱卖你个桌子,第三天还把钱还你又500块钱卖你件古董。第四天你发现古董下边有微波炉专用字样后,那人再也没回来过......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9f86b10e9d224d302501b157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