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明行修博古通今如何体现儒家传统文化?


儒学传统文化得失观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学文化一直占据着领属的主导地位即统治地位。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奉行儒家“王道”、“仁政”治国的诸侯国或王朝自不必说了;即使是推行法家“耕战”、“霸道”的,也常是儒法并用,“法其外而儒其内”,二者相表里共依存,骨子里实质还是“儒”的!几千年来,“儒”之一派人是从据说原先只是替人家喜丧时当当吹打、行行仪式,发展到提出观点、主张,而至孔圣人出来,创立了儒家学派,倡立学说,形成了一个从政治、学术到道德伦理,直至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较系统体系的大“家”,即“诸子百家”之首。统治阶级推崇儒学,并运用到治国平天下方面来,让它成为“大宗”与“正宗”。这可从宋代宰辅赵普的言行窥其一斑。他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半部辅太祖定天下,半部辅陛下致太平。可见,儒学在统治者心目中和现实中的尊崇地位了。历代激进的进步思想家没有不批判儒学的,但儒学并没有被批倒。这既不是他们“批判的武器”不锐利,也不是他们“武器的批判”不得力,更不是他们“批判的方向”不对头。而实际上是,儒学本身既不是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东西;同时,又不是既可全盘接纳或全盘否定的东西。这便是哲人所谓“精华与糟粕并存”、“蜜糖和毒药混在一起”的情况。另外,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向社会各个领域各阶层作潜移默化的渗透,并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它就像孩子们手中的不倒翁,强按着它它便“倒下”,一松手便又立起来。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都把它“按倒”。因为纵观几千年来儒学本身发展和社会应用的历史,我们应该看到,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从“王道”、“仁政”的政治理想出发,儒家追求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他们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新(亲)民”思想即“民本”思想;他们还提出“苛政猛于虎”的观点和“薄敛”主张;至于道德修养方面,儒家所奉行的是“慎独”、“温、良、恭、俭、让”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一系列修身立命之本的标准规范,如此等等,既符合人民的愿望而为百姓们接受,也有利于统治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步塑造中华帝国的特殊形象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难想象,如果推倒或是抽掉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还能找到什么依据;我们民族的精神还会存在什么灵魂?!这些儒学文化的精华,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但是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另一个方面,儒家又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适合奴隶制和封建制的伦理关系,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统治秩序,诸如此类的思想观点,则又成了桎梏百姓的精神枷锁,束缚社会前进的无形链条。这些则是儒学文化的糟粕,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逆流。如果任其下去,我们什么时候能彻底割掉封建的尾巴;我们民族的希望之光何在?!这,当然需要对它作出不懈的批判。尽管19世纪欧洲有个别哲学家曾以傲视的态度轻视儒学,否定孔夫子是个哲学家;然而,儒家思想文化却不断越出国境,向东南亚、东瀛乃至世界各地扩散。而孔夫子的名字也终于被世界写入了哲人的行列。因此,我们自己决不能数典忘祖,不宜妄自菲薄。应从儒学文化应用史上寻找得失,批判继承,不断扬弃,最终达到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9f6878934837b55c6d442e19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