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得了传染病怎么办?古人是怎样抗“疫”的?


隔离法是古人最“现代化”最有效的防疫方法了。
【太长不看版】
古人怎么搏疫?
主流方法总结起来四句话:烧贝壳、淘水井、熏艾蒿、跳大神……
当然,最重要的跟今天一样:隔离。
古人怎么搏疫?
主流方法总结起来四句话:烧贝壳、淘水井、熏艾蒿、跳大神……
当然,最重要的跟今天一样:隔离。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自古至今,中华大地上经历过多次“大疫”的侵袭。在医疗条件远不如今的古代,古人为“防疫”都做过哪些努力呢?
一、蜃炭法
中国先民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某些看着不起眼的小动物,可能会让人得上传染病,必须想办法尽可能干掉这些家伙。
在《周礼・秋官・序官》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这里有个词比较晦涩,即“蜃炭”。
“蜃”其实就是指生活在水中的有壳软体动物,如牡蛎、蚌类。由于这些软体动物外壳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经过烧制后,可以得到洁白的生石灰粉末,这就是“蜃炭”了。一说生石灰,有读者应该提前猜到古人“烧蜃”的用意了。
西安南郊唐墓出土的石灰 经测定,为蚌壳灼烧所得,即蜃炭 图自考古与文物杂志
是的,他们发现“蜃炭”遇水后会大量释热,其温度足以杀死那些可能引发疫情的“狸虫”,这就是生石灰遇水变熟石灰并大量释热的原理。
不过,这里的“狸虫”可不能解释成“果子狸”和“昆虫”。而是专指跳蚤、虱子之类的生物,这些家伙栖身于古人屋隙中,所以用蜃炭和水洒遍房屋各角落,可达到灭虱除蚤的效果。
二、杼井法
古人每天要喝水,做饭也需要大量水,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井就是重要的储水装置,万一那些诱发传染病的小生物跑水井里去可了不得。毕竟,水污染能诱发伤寒、霍乱等“大疫”。因此,随着井的发明,负责水井卫生的两个“配套”工具也出现了,这就是井栏和井盖。
北宋沈括在《忘怀录》中说道:“井上设楹,常扁锁之,恐虫鼠坠入其间 。”这里的“楹”就类似于井栏,为阻挡虫鼠设置了第一道屏障。
明朝徐启光在《农政全书》中说道:“幂防耗损,亦防不洁,古人井故有幂。”这里的“幂”即井盖,为阻挡可能污染水源的“脏东西”设置了第二道屏障。
洛阳邙山陕西汉陶井栏 图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然而,总是有一些“漏网之鱼”,两道屏障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古人还得定期给水井“洗个胃”。
《管子・禁藏》曰:“春时之井,当杼之以易其水,去滋长之毒。”这是在说,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井水都会变得不干净,细菌滋生,称为“毒水”。此时就需要“杼井”,“杼”就是舀出来的意思,用大白话说就是把井里的“毒水”都舀出来。
那井里不就没水了吗?《方言》中给出了答案:“杼、柚,作也。土作谓之杼,水作谓之柚。”就是说,你光把“毒水”舀出来不行,完事还得淘掘井土,让新的地下水渗到井里,这样就能较好地保持井水清洁度,预防疫病了。
三、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9e22d6e6d95c627961d5f8d6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