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曾母投杼”的译文

曾母投杼曾母投杼,或作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语出《战国策・秦策二》。 曾参(公元前505-公元前436年),世称曾子。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大戴礼记》中记载有他的言行,相传《大学》是他所著。孔子曾在《论语・先进》中说:“参也鲁”,即反应迟钝,不聪明,但他勤奋向学,颇有成就。 相传曾参把孔子的学说传给子思,子思又传给了孟子,因此曾参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却说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游说魏国,缔结军事同盟联合伐韩。秦武王在息壤迎候甘茂。甘茂自请攻打千里之外的宜阳县城,出征前劝武王不要听信谗言,使他半途而废。他给武王讲了两个故事,一是当魏文侯派乐羊子攻打中山时,费时三年之久才攻下来。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可魏文侯却拿出一箱子毁谤他的信给他看,乐羊看了之后连忙跪在地上谢罪道:“这并非臣的战功,实乃君王的神力啊!” 甘茂接着说,他不过是一个客居秦国的人,而樗里疾和公孙衍两人,仰仗韩国的势力而提出条件,大王势必要接受,这就等于大王欺骗魏国,而使甘茂结怨于公仲侈。曾子年轻时在费县,同邑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犯了杀人罪。有人就跑去向曾子的母亲报信:“曾参杀人了!”曾母心平气和地反驳道:“我的儿子才不会杀人呢!”说完仍照常织她的布;不料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来报告:“曾参杀人了!”曾母听了不以为然,仍旧忙着织布;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有第三个人气急败坏地跑来告诉曾母:“你儿子曾参真的杀人了!”这下,曾母真的相信了,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墙逃跑了。“可见就像曾参那样的圣贤,以及曾母平时对事亲至孝的儿子那样的信任,在接连听到三次‘曾参杀人’之后,甚至连自己的慈母都不能不相信了。”甘茂说,“现在我的贤明远不如曾子,而大王信任我又远不如曾母信赖儿子。所以怀疑我的人可能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也要为我投杼而走啊!”秦武王说:“寡人信任你,绝对不听信任何流言蜚语,寡人愿意和贤卿设誓签约。”于是,秦武王就和甘茂在息壤发誓为盟。 后来甘茂挂帅攻打宜阳,苦战五个月还拿不下来。果然不出甘茂所料,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位佞臣就大造舆论,说甘茂有异心,在秦武王面前屡进谗言,武王几乎就要听信了,因而特意召回甘茂述职并予警告。甘茂指着门外说:“息壤就在那里,可别忘了信誓旦旦!”武王无言以对,一连声的“是呀”。这时秦武王才又坚定了信心,动用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最后终于攻下了宜阳。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流言可畏,谗言误国,信然!□吴咏青
词 目 曾母投杼 发 音 zēng mǔ tóu zhù 释 义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出 处 《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示 例1. 联以不明,虽有~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2.三人从市中来,皆言市中有虎;市非虎处,而人信以为有虎.(淮南子.说山训)曾母投杼 . 从前,曾参住在鲁国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名同姓,杀死了一个人。有人就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便只管织自己的布。 过了一会儿,别人又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还是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又跑来一个人告诉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害怕起来,连忙丢掉织布的梭子,爬墙逃走了。 。。。 【说明】知子莫若母,曾母对曾参是完全了解、完全相信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别人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也信以为真了。这说明,曾母对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做到深信不疑。一个国君,对自己的贤明大臣,决不能像曾母对自己的儿子那样,听信谗言,加以怀疑。这也说明,谎话多说几遍,也能使人相信,谣言传播开来,便会迷惑人心。这是不能不警惕的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9db46dc31ca08d1fb4325e7d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