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严守操行不露锋?


杨朱讲学,从鲁国南行,到楚国沛地,正巧老聃(即老子)到西边的秦地闲游。他早就想拜访老子,好当面请教,心想这次机会难得,不能错过。杨朱估计能在沛地的郊野遇上老聃,可是直至到了梁城方才见上面。老子一见杨朱,没等杨朱致候,就仰天长叹,说:“从前觉得你不错,听得进我的话。现在呢,唉,一副不堪教育的样子哟!”
杨朱没想到一见面老子就说他,一时摸不着头脑,室外不便长谈,便请老聃到驿馆再说。老聃跟着来到驿馆,住进房间。杨朱托盘端来脸盆、漱杯、面巾、发梳,到门口先脱鞋,双膝跪行进去,放下盥洗用具,让老子洗漱完毕,才恭恭敬敬地说道:“刚才学生本想请老师批评得具体些,又见老师忙着赶路,所以不敢开口。现在见老师呼吸已匀调了,敢请谈谈学生错在哪里?”
老聃也不掩饰,开口便说:“翻白眼望青天,你目中无人啊。跟你相处谁能自在!真正修养高尚、行为清白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干净,真正品德优良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像样,自己有许多不足,始终保持本来面目,从不会自我感觉良好。”
听了老子的话语,杨朱顿觉脸红,连连对老子说:“牢记在心了,牢记在心了。”
杨朱从老子房间出来,便痛责自己,不但痛责,而且立即改掉傲气,见人主动打招呼,还主动帮助店老板干些杂务。此时的杨朱,想起前几天自己每次都是大模大样跨入驿馆客厅,旅客们见了纷纷起立恭迎,馆主亲手铺设坐席,主妇亲手捧上盥洗用具,旅客不敢与他同席而坐,连烤火时都不敢陪他烤,让他一个人烤霸王火,众人靠边坐。那时杨来还美滋滋地,以为众人尊敬学者就应该如此,竟没想到这正是傲气在作怪啊!他听了老子的批评、革心洗面谦逊待人,再到客厅转转、看看,果然那些旅客不再把他当作大学者了,不但敢和他平起平坐,甚至还敢同他争贵宾席了。
为人处世能否严守操行,不露锋芒,即做到智勇权财不足自恃、不足自耀也不足自夸。人与人之间的一般言行答对,看似区区小事,但能否有一种高深的修养,能否处理得稳妥、圆熟和周到些,往往就决定着事的成败、人的生死,也就是“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从效果上使各人为人处世的高下水准立见。所以注重精神修养的人,在这一方面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不得不加大力度。
明末文人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中写道: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多损身败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帜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被杀,霍光败于权势逼群,石崇死于财富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康节云:饮酒莫教成酪酊,看花慎勿至离披。皆哉言乎!
洪应明上面两则语句,其意思与庄子“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是一致的。在上二则语句中,洪应明还以历史上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具体史实论及相应的结论,我们也就略加介绍相应的人物事例来阐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的道理吧。
韩信作为刘邦麾下的头号战将,勇冠三军,不论是带兵方法或是军事谋略,都有远非刘邦所可企及之处,对此,刘邦与韩信都是心知肚明的。问题出自作为部下的韩信,对此毫不谦逊,有一次,刘邦问韩信:“在你看来,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不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直肠直肚就答:“我是越多越好。”虽说这留下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千古美谈,但类似的言论及一些名位的要求,却使韩信成为了刘邦的心腹之患,并因此而被擒遭杀。
陆机是西晋的文学家,出身于吴国的高级大族家庭,吴国被西晋剿灭之后,他与其弟陆云远居旧里,闭门勤读近十年之后,兄弟二人来到晋都洛阳,以他们的文才为当时的权贵所推崇,以至有“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之说,陆机趁此而热衷仕途,依附权贵,后卷入著名的“八王之乱”,为成都王率兵攻代长沙王,战败而归,被宿怨者进谗言,诬告他久怀不轨之志,终被成都王杀死,并夷灭三族。
霍光是西汉的重臣,受汉武帝遗诏,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昭帝死后,他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国君,因刘贺荒淫无度,即位二十七天后即遭废。霍光再迎立刘询为汉宣帝。史载汉宣帝即位时,在去拜祭祖庙的路上,霍光同车陪乘。汉宣帝十分畏惧,好似芒刺在背,浑身不自在,后因霍光有事离去,由另一位将军代替霍光陪乘,汉宣帝才敢活动四肢,才有了少少的一种安全感。霍光死后,他的妻儿子女全遭诛杀。《汉书》记载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声威权威能镇住皇帝者,当然不可容留,霍氏家族的灭门之祸,正是始于霍光陪同宣帝乘车一事啊。”
石崇是西晋人,他任荆州刺史时,曾纵容部下拦路抢劫客商,劫得了很多财物,成为巨富,生活奢侈,连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望尘莫及。石崇与王恺曾多次想着法儿比富:王恺命家人用米酒洗锅头;石崇就命家人用白蜡来当柴烧。王恺为带妻妾出外游玩,所经之路,就命人用紫色的丝布来围成一条有四十里长的临时“胡同”,让老百姓能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石崇听说后,则命仆人用五彩锦缎围成了另一条足有五十里长的“胡同”。王恺在比富的路上老是输给石崇后,惟有向晋武帝求援,晋武帝就将国库中收藏的唯一一件外国进贡来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了王恺,想为自己的舅舅争回一次光,殊不知石崇见后,故意将这珊瑚树打烂,并让仆人抬出了六七株高三至四尺、更为富丽的珊瑚树来赔给王恺,令其目瞪口呆。由此可见,石崇的财富有着国库的财富也无可比拟之处,最终,又正是财富美色使石崇及其全家老小尽遭灭门之灾。史载石崇在刑场上叹道:“这回那些下贱者可以沾得我家的财富利益了。”他至死不忘的依然是财富,旁边有人回敬他说:“你知道过多的财富可招祸患,为何不将这些财富早些分给百姓呢?”石崇才哑然无对。
以上的悲剧,是由封建社会的臣子与君王的人身依附关系所决定的。平心而论,韩信可称为西汉的开国元勋;霍光则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辅政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有助于西汉社会政治上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陆机和石崇都是在自己的时代里久负盛名的文学家;他们或他们的家人罪不当死,但历史事实却与此相反。这样看来,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他们锋芒毕露、争强好胜、不居人后、缺乏谦逊和不会秘己之美的种种处事方式及表现,成了导致他们悲剧的直接诱因,他们才华盖世,权势在握,却在为人处世方面缺了一条心弦。洪应明认为,只张“五分”(二分之一)帆却平安地驶行着的船,只注“五分”水却稳妥地保持着平衡的容器,对于个人如何更好地处世,如何保持包括上下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平衡,是一项很好的启示。具体到个人如何对待爽口之味和快心之事,同样是应该不失分寸而又力求稳妥的,这也就是为人处世时,能绕避祸患的“五分法”。人要把握自己,之所以要“饮酒莫教成酩酊”,是为了防止酒醉之后的失态,防止在某些不相应的场合讲出不应讲的话来;之所以要“看花慎勿至离枝”,是为了防止在身处灯红酒绿、花绕锦簇的繁华世界时,出现心醉神迷、丧失了把持自我的意志。细细想来,这都可谓是经验之谈。否则,难免聪明反被聪明误,难免不出现《红楼梦》描写王熙凤的那种结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是为了官场避祸才需要严守操行、忍智藏锋,即使有智勇、有才华也不可自恃、自耀、自夸,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也都需要做到这一点。曾经有一个在美国毕业的计算机博士生,到处找职业,可是在几家公司里,只要他把博士证书一拿出人家就不敢聘用他了,于是他把证书收藏起来,决心以“最低的身分”去谋求职业。果然,他被录用了。后来,老板发现他能指出程序中的错误,不同于一般的程序人员,这时他把学士证亮了出来,于是老板给他安排了一个与大学毕业生相适应的工作;过了一阵,老板发现他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这远非一般大学生所能。这时他又把硕士证亮了出来,老板又重新安排了他的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和别的硕士生还不同,再次询问时,他终于亮了博士证,老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博士成功的秘诀是:“忍智藏锋,以退为进”。公司是私人的,老板不会惧其“震主”,但底下的人未必和老板同一心情,所以当他过早地亮出博士证时,连工作都找不到。那么,找到工作后又为何不马上亮出来呢?因为这时他已经学乖了,一是难保同事对他不会嫉妒,二是老板没有发现他的才干,如何用他仍在两说。直到老板对他完全信任,他才亮出证来,这时无论别人对他怎样都已不能动摇老板对他的信任了。
越是聪明人越能很得体地藏智忍慧。一位“聪明的爸爸”洋洋得意地训斥孩子:“真笨!这样的题都不会做;你的老师也笨,连这样的题也没教会。来,看爸爸的。”
而另一位植物学家却自称“笨爸爸”。有一天念小学的儿子持一株小草去问老师,老师也不认识这种草,但老师很诚实,很谦虚,亲切地告诉小学生:“你爸爸是个很有学问的植物学家,你去问他,我也很想知道这株小草的秘密呢!”第二天,小学生找到老师,说:“爸爸说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字。他说老师一定知道,可能是一时忘记了。让我再问问你。”并送上一封他爸爸写给老师的信,里面对小草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还附一句:“这个问题由老师来直接回答,想必更为恰当。”
这位植物学家在儿子面前装傻,要当一个“笨爸爸”,比起那位“聪明爸爸”要高明的多了。现在有些人在社会上总要表现出比别人强,在单位也要表现出比别人强,在家里也是如此,岂不知贬低了老师,也就是降低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孩子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这样他还能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吗?能不影响他的成绩吗?
从上面提到的历史人物,以及现代的博士、植物学家的做法中,我们似乎可以悟出这样一些道理:人虽有才,却不可以自耀,不足以自夸。就如同人有一大笔财富一样,需要时把它取出,可以解危、解难,办成大事;不需要时取出炫耀,只会招灾惹祸。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知道在何处表现,而不是处处都要表现;应该懂得在何时表现,而不是时时都去表现;应该明白在何人面前表现,而不是在人人面前都要表现。
不自耀并不是有才华而不用,而是要像博士那样脚踏实地地使用,让人承认你的真才实学;像植物学家那样巧妙地使用,使你的知识真正受益于人;而不是像杨修那样不知死活地表露;也不是像那位“聪明爸爸”那样如此“聪明”地滥用。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是如此,用到好处,应是适当。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甚至像博士那样装一装“低能儿”,像植物学家那样做一做“糊涂人”都是可以的。“难得糊涂”这句话并非一般人能说出,这是聪明人说出的一句聪明话,只是过分聪明的人理解不了,糊涂人也不懂。明朝刘基云:“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智者能带几分愚,就是天下的大智慧了),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说,大智若愚总是智,贵在“大智”,妙在“若愚”。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9c4b41ab8638c8e237a2c6de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