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古城是怎么一回事啊?

卢故城探秘 长清区归德镇国庄以西叫卢城洼,是卢故城的遗址,是春秋时期卢邑即卢子国的城都,与姜姓卢氏起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世界卢姓的发祥地。2000年6月中旬,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前来认祖,亲临拜谒了卢国国君墓,并在长清县成立了世界卢氏宗亲创立大会。 据《姓纂》、《通志、氏族略》、《卢氏族谱》等记载,卢氏本文公子高之孙溪封于卢,齐太公姜尚(子牙)的13代孙名溪,任齐国正卿,因功分封于卢。溪的后代以地代姓,均姓卢。故有“卢氏出姜姓”之说,卢邑城齐时为五里之城,也是济北国都或济北郡治所,也是晋时卢县故城。春秋之时,齐桓公并国拓地,将卢扩为齐国版图,并将其赐封给齐国上卿与己关系非同一般的齐直公姜尚的13代孙齐国王卿高溪作采邑,高溪得卢,溪的后代遂以封地为氏,于是卢氏从姜姓部落集团中分裂而生,后独为一支繁衍生息。因此,也有“卢氏出自姜姓”之说。卢故城之名始有且延续至今。 据史载,卢城塌陷于宋朝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古卢城全城下陷,沉埋地下,靴形的城池顷刻变为一个大洼地,奇怪的是墙没下陷,巍然屹立。北门褚集村南也存留了墙茬。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可清晰地看出城廓的雏形。卢城塌陷流传下许多故事,狮子红眼、铁牛上树陷卢城、扁担开花陷卢城、丈八佛往东搬家,两丈佛倚仗自己身高不走被淤地下,卖油的神仙指点善人搬家等等。还残留一通龟驮残碑,半块碑平放在龟背上,上面刻着“四联”、“九联”棋盘,农民下地干活休息时,就爬上龟背下石子棋。人们戏称为“王八碑座”。农民在挖井、刨坟以及在文革中破四旧、掘坟时,发现了许多宝贵文物,现卢城已被列为“长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故城,西距黄河1公里,北距县城12华里。据当地村民介绍,60年代城墙尚存,局部还有相当的高度,7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以后才逐渐坏掉。现在虽然已看不到耸立的城墙,但轮廓依旧清晰可辨,甚至个别地方还能见夯土。夯土每层厚15厘米左右,层面局部撒有白灰,较坚硬。夯窝为金属平底夯,直径5~7厘米。城址平面大致呈正方形,每边城墙长2公里左右,面积约4平方公里略强。据传,村民在城内打井或挖建鱼塘时,曾遇到过宫殿建筑遗迹和建筑材料。从目前所见残存的局部夯土城墙的夯筑技术特点,如夯层的厚度、夯具、夯窝等分析,都具有西汉时期的特征;村民所介绍的筒瓦有的还局部挂有玻璃质绿釉,具有东汉时期的特点。据此,现在所见部分城墙及城内部分遗存的年代为两汉时期是可以肯定的。 1996年3月,位于卢城北侧的褚集村村民在其村西南清挖鱼塘时偶然发现了数座窑址,遂向县文物部门作了汇报,省市文物部门闻讯后当即就对其进行了调查,并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窑址共暴露10座,均位于鱼塘的底部,距现地表3.5~4米以下。10座窑址均为直径4米左右的圆形砖室结构,都由窑室、炉箅、火膛、窑门等几部分组成,并且东西向笔直一字排列开来,窑门均南向,分布极有规律。窑址周围及鱼塘底部到外都是散落废弃的残碎的筒瓦、瓦头、瓦当及贴壁砖等,还有一些制瓦的水槽和拍垫等工具。很显然,这是一处专门生产建筑材料的手工业作坊。瓦当均为圆形,其上虽不见文字,但均饰卷云纹。贴壁砖上也都拍印有非常规范的回形或是菱形几何纹,不见素面。这些瓦头、瓦当及贴壁砖等与西安、咸阳等地出土的西汉时期同类的建筑材料都相一致,都具有鲜明的西汉时期的特点和风格。由此可见,这是一处西汉时期的手工业作坊,年代非常清晰。由于鱼塘面积有限,东西只有70米,南北25米左右,所以窑址只暴露了10座。但从最东和最西的窑址位置看,已是紧靠在了鱼塘的东西两坑壁,再向东和西应当还有窑址存在,并且再向南和北也应当还有,并非只此一排,所以窑址数量远非这几座。种种迹象都表明,这是一处大规模、高规格、专门化的建陶手工业作坊。这一作坊就在卢故城北城墙东段的北侧,而且其年代、规格等又都与卢故城相一致,所以它当是专供卢城宫殿建材的一处手工业作坊。由此,卢故城也当是西汉济北国之王都。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97dec4a1eecb8920a8b72deb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