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澹冶而如笑 什么意思?

“春山澹冶而如笑”意思是:春天的山影,浅淡如同美人的微笑。
这一句出自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
原文: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译文:
春天的山恬淡艳丽,充满生机,好像正在微笑;夏天的山葱茏翠绿,简直像要滴落下来;秋天的山显得很明净,像是梳妆打扮过的美女;冬天的山暗淡无色,像是带着愁容入睡。
作者善于准确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且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山峦描绘得宛如一个淑静的美女,栩栩如生,逗人喜爱。诗人体物细微,想象丰富,比拟恰切,在读者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变化着的美丽画卷。
扩展资料
郭熙,历任御画院艺学、翰林待诏,与李成齐名,人称“李郭”。后人把他们与同时代的关仝、范宽并列为中国北派山水画大师。盛名之下,郭熙得到宋神宗赏识,一时被评为画坛“天下第一”,凡宫中作画“非郭熙画不足以称”。
除绘画外,郭熙的另一重要成就在于以当时援佛、道而重新获得自信的儒家思想观照北方壮美奇绝的自然山水,同时结合隋唐五代以来的水墨体验,撰写了绘画美学著作《林泉高致》。作为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林泉高致》又称《林泉高致集》,是中国第一部山水画理论著作。
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以及画题。除序言、画格拾遗为郭思所写外,其余均为郭熙所述。其中的《山水训》一节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并以《山水诀纂》、《山水画论》题名流行于世。
奠定郭熙在中国绘画美学、中国绘画史上崇高地位的,除了“三远”透视法外,主要是他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所主张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念。这是一种学画山水的体察方法,更是一种审美观念,这种观念在精神上是与中国艺术精神,特别其中的道家精神是相通的。
郭熙把儒道两种审美观念在绘画领域从人生体验的角度圆融起来,道家与自然同情,纵身大化,忘情于山水的自然观、宇宙观,有助于他领悟生命与山水之“真”,这种超然的态度,使他能够在晚年坦然面对宫廷审美一时的好恶。
郭熙强调山水的鉴赏和玩味要有“林泉之心”,不可有“骄侈之目”,否则,心为物役,老是停留在名缰利锁的意欲之牢结,是不可能从品味山水画中获得精神的寄托和解放的。这种艺术人生的生活态度,集中体现在他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念。
郭熙在绘画美学上最为人所称道的贡献在于“三远”说。所谓“三远”,主要是三种不同的山水审视、审美视角、立足点。“三远”视点下,不但山水呈现出不同样态,山水画中的人物也会给观者以不同的印象。“三远”所论除了涉及由于观者空间位置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变化,郭熙还注意到时间的因素。四季不同,山水给予观者的审美体验也会发生变化。
另外,在水墨技法方面,郭熙在中国画史上第一次系统总结了积墨法、用笔的皴擦点刷法,丰富、提高了水墨画在山水的层次和意境方面的表现力。
元好问称赞道:“山水家李成、范宽之后,郭熙为高品”,就其在山水的审美意境、“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学画方法、以“三远”为核心的散点透视法、水墨技法以及艺术和人生境界而言,是远远超过李、范二人的。
尤其在强调体察山水自然种种情态、总结出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方法方面,在西方文化艺术之风日炙的语境下,《林泉高致》中的绘画思想仍值得人们学习、借鉴和继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山如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泉高致
春天的山影浅淡如同美人的微笑,夏天的山是鲜美的翠绿, 秋天的山是明净的如同美人的面妆,冬天的山惨淡无色就好象睡着了没精神出至《林泉高致》:“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94e0699c6a923cafe05d98c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