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格尔摩效应是什么?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事件  人质情结又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1973年8月23日,两名劫匪闯进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扣押6名职员作人质。一星期后,人质获救,奇怪的是,人质反而闷闷不乐,对警察表现出明显敌意;更出人意料的是,其中一名人质竟爱上绑匪,跑到监狱要与他私订终身,另一人则四处筹钱,请律师为绑匪开脱罪责。专家调查后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缘自患者与绑架者共同生活,对其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感,也可称为“人质情结”。   1973年8月23日,出狱不久的Olsson试图持枪抢劫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两名警察立即赶到并和Olsson交火,Olsson打伤一名警察。后来他把4个人扣为人质。他要求把因为犯下武装抢劫等罪在押的朋友Olofsson带到银行那里,还要求得到3万瑞典克朗(1973年价值73万美元)、两支枪、两件防弹背心,两个头盔和一辆汽车。 Olofsson经政府批准被带到。警方与劫匪建立了通信联系。人质之一克莉丝汀说,她与Olsson和Olofsson在一起感到安全,反而害怕警察采取武力会使局势恶化。谈判专家同意劫匪可以驾汽车逃跑,但不允许他们带人质离开。劫匪说要带着人质走以防被抓捕。人质克莉丝汀说她非常不满当局的态度,要求当局让劫匪带人质离开。 8月26日,警方破了一个洞进去。Olsson开了火,并威胁如果有瓦斯(催泪弹)袭击就要杀死人质。8月28日警方毅然使用瓦斯(催泪弹),一个半小时后Olsson和Olofsson投降。整个案件除了第一天的交火使警察受伤外,受到的伤害只是人质被捆绑。   后来Olsson和Olofsson都被以抢劫罪起诉、定罪和判刑(没有绑架挟持罪)。Olofsson称他没有帮助Olsson只是试图拯救人质并保持局势平静。法院驳回了他的辩述。其后他遇到人质克莉丝汀几次,后来他们的家庭成为朋友。人质仍一再声称,在为期6天的监禁中他们相对于劫匪更害怕警察。他们无疑地同情绑架他们的劫匪,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犯罪学家Nils Bejerot(注意不是心理学家、社会科学家,是领司法当局薪金的犯罪学家。)提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说法。产生条件在突发事件中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会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在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但由于情节较轻,不被重视。通常有三个特征:   1、受害者感到害怕,产生严重的心理恐惧。   2、受害者最终安全的离开,没有实际的身体上的伤害。   3、受害者对于类似情况始终不知所措。什么样的人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质数据库显示,大约27%的人质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证状。[3] 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四大过程1、恐惧  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人身所处环境急剧变化,心理产生剧烈的不安与不适应。2、害怕  笼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产生强烈恐惧感。3、同情  和挟持者长期相处,通过沟通交流认识到对方的胁迫行为出自不得已的原因,且自身并未受到胁迫者‘直接’伤害。4、协助  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92ede05a70b5a7456f1cbb48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