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

格物穷理,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礼记‧大学》八目中首次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概念,然由于《大学》未在其后作出训诂之意,也无任何先秦古籍可考,遂使格物致知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百家争鸣的聚讼之地。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
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扩展资料
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若谓即物穷理,如前所云“务外而遗内”者,则有所不可耳。
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九经之属,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
彼顽空虚静之徒,正惟不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而遗弃伦理,寂灭虚无以为常,是以要之不可以治家国天下。孰谓圣人穷理尽性之学,而亦有是弊哉?――《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节选
译文:我所说的致知格物,就是所谓穷尽事物的道理,而不是禁止人们去穷尽事物之理,让人们深居空坐而无所事事。假如穷究事物之理,就像之前所说那样,只注重外在的学习而忽视内心的存养,那就不对了。
糊涂的人如果真能在万事万物上精心体察本心的天理,发现其本来的良知,那么,即使愚蠢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也能变得强大起来,就能够立大本,行达道,九经之类就可以一应贯穿而没有遗漏,你还会担心他没有治理国家的实际才能吗?
那些顽固地坚持虚灵静空的佛家子弟,正是由于不能在万事万物上精心体察本心的良知,所以才会抛弃伦理,寂灭虚无当做正常现象,自然他们就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谁说圣人穷尽天理、充分发挥人性的学说,也有这样的弊病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穷理
成语词条: 格物穷理(浏览数:41) 成语发音: gé wù qióng lǐ 成语释疑: 穷究事物的道理。 成语出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成语示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者详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医者贵在格物穷理儒者出身的李时珍,把精研医药看作“格物穷理”工夫。其传世名著《本草纲目》就是“格物穷理”的结晶和硕果。他在此书的《凡例》中指出:“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致之学”。可见,他把药品性理的考释,视为儒家格致之学的一部分。自称《本草纲目》“虽命医书,实赅物理”。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在此书之序中亦说:“兹岂禁(仅)以医书觏(看待)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这一赞誉是名副其实的。“格物穷理”之说最早见于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之《大学》篇。此篇居于南宋朱熹编定的《四书》之首,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其中说:“致知在格物 ......所谓格物穷理就是要真正明白道理,是悟性在某个问题的具体思考,而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假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亲身实践,永远想不明白中医的真谛。清代名医叶天士曾治一妇人难产,前医以催生方不效。时值金秋,叶氏从地上拣起一片发黄的梧桐叶,放于前方之中同煎,此妇服后胎儿即娩出。诸医闻之尽仿此法,然多不效。有人请教叶氏,叶氏谓曰:我于秋日用梧桐叶,是取其金气肃降 ......庸医效颦无效就是因为缺少“格物穷理”的过程,没有真正弄通医理。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8f32fe3fb25ddb1b467ae09b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