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是什么意思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意思是: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出自《梁惠王》。
原文:
《梁惠王》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
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魏惠王又谈到自己继位以来,被秦国和齐国多次打败,这是奇耻大辱,要怎样才能报仇雪耻呢?孟子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口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共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总之,孟子劝魏惠王“施仁政,行王道”。
在孟子见魏惠王前后,魏惠王曾用惠施为相,进行改革惠施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吕氏春秋・爱类》),制定新法。韩非说:“当魏之方明立辟(法),从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及法慢,妄予,而国日削矣,”(《韩非子・饰邪》)看来魏惠王对变法并没有认真贯彻。有一位叫卜皮的人就预见魏惠王必然失败。魏惠王问从何说起,卜皮说:“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韩非子・内储说上》。魏惠王于前335年举行称王大典。第二年改元。后元一年,他与齐王会于徐,互相承认为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意思是: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出自《梁惠王》。
原文:
《梁惠王》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
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扩展资料:
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仁义的重要性。即便是帝王,只要危害仁义就是独夫民贼,就应该被推翻。肯定了革命的正义性,这是孟子思想中的闪光点之一。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惠王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8a21a8261ac156fba464bfba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