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只对梨花”出自哪首词?它的含义是什么?


出自《清平乐》 作者:纳兰性德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解释:在纳兰短暂的生命中,其爱情经历也是颇染上些神秘而凄美色彩的。民国蒋瑞藻《小说考证》引《海沤闲话》云:“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重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去。”此类轶事大抵演义成分居多,不可信,但纳兰某些词篇里带着那种温馨甜蜜与怅惘凄苦相交织的初恋情怀确属事实,作为背景视之亦无大妨碍的。如本篇,上片写幽会,下片写离别,迷漫着一种烟水迷离的感伤之美,确是这类题材的上佳之作。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清平乐(风鬟雨鬓) 风鬟雨鬓。 偏是来无准。 倦倚玉阑看月晕。 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透窗纱。 心期便隔天涯。 从此伤春伤别, 黄昏只对梨花。 这首《清平乐》(风鬟雨鬓)是纳兰词中极旖旎绮丽的一首,是容若早期的作品。 开篇“风鬟雨鬓”出自《柳毅传》,说龙王的爱女受欺负,在野外放羊,风鬟雨鬓,让人看了很不忍心。李清照《永遇乐》也说过“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风鬟雨鬓是形容女子头发散乱,但头发散乱的原因未必一样。对于龙女来说,整天受欺负,既没有梳妆打扮的时间,也没有梳妆打扮的必要;对于李清照来说,年华老去,又一再遭逢坎坷,憔悴的样子虽然小心不被别人看到,但毕竟瞒不过自己。女子天性爱美,风鬟雨鬓去见人总会有些特殊情况的。 容若这首词里,这位风鬟雨鬓的女主角既没受人欺负,也没有伤心憔悴,而是怀着爱情的喜悦去见心上人的。这就使我们大感诧异:恋爱中的少女去赴男友的约会,怎么可能拿出一副风鬟雨鬓的造型呢? 答案就藏在下一句里:“偏是来无准”,赴约会不但风鬟雨鬓,还很不守时。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呼之欲出:他们的约会是秘密进行的,既要掩人耳目,时间又很仓促,等女主角赶过来了,自然头发也乱了,时间也没准了。但这都没关系,只要来了就好。只要来了,就会“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这是这首词中最旖旎的一句,两个人玩得累了,倚着阑干共赏那朦胧的月色,不知不觉间就语声更低了、挨得更近了,近得连女主角身上的香气都闻得清清楚楚了。 这里的“玉阑”,有的版本写作“玉兰”,如果是“倦倚玉兰看月晕”,意思应该更胜一筹,因为“语低香近”的“香”在这里便具有了双关的涵义,明指玉兰的香气,暗指女主角的体香,话说在欲破未破之间,最让人浮想联翩。 “语低香近”一语其实并非容若的原创,而是来自晏几道的《清平乐》(心期休问)――词牌一样,关键词的位置也一样,还有其他一些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看过小晏这首《清平乐》(心期休问),可能会用现在的电影语言,说容若这首词是向小晏的致敬之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容若的翻拍作品的确大大胜于小晏原作。 我们来看晏几道的《清平乐》(心期休问): 心期休问。只有尊前分。勾引行人添别恨。因是语低香近。 劝人满酌金钟。清歌唱彻还重。莫道后期无定,梦魂犹有相逢。 小晏写的也是两情相悦的场面,只不过女主角的身份很明确,是一名歌伎;主题也不是甜蜜的恋情,而是欢笑场上无数次逢场作戏中的一次。词的大意是说:别问人家心里是不是真的动情了,其实大家只是酒桌上乐这么一会儿,就这么一点缘分而已。但歌女还是殷勤地敬业尽职,凑得那么近,声音那么嗲,让我这个匆匆过客竟然舍不得离去了。歌女把酒劝了又劝,把歌唱了又唱,但我终究要走了。别说以后再没有机会见面了,我们还会在梦里相逢的。 前人论词,常有把小晏和容若并举的,其实这两个人的风格有一点貌合神离。小晏的一些词,旖旎而略近糜烂,有点纸醉金迷的感觉,相形之下,容若的词就清纯多了。比较一下这两首《清平乐》,就可以看出一二。 下片“软风吹透窗纱,心期便隔天涯”,这两句一出,是一个很有修辞涵义的转折,我们到此方知上片里“语低香近”的柔情蜜意原来已成回忆,如今只剩下男主角一个人在远远地思念着女主角。 结尾两句非常煽情:“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语言一点都不激烈,所传达出来的愁绪却当真让人感到浓浓的化不开,果然是词家高手的笔墨。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效果,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思念的忧伤被“有节制”地表达了出来,而不是毫无保留的宣泄。夸张点说,如果容若在这边撕心裂肺,一哭二闹三上吊,确实感情真挚、浓烈,但那就不成其为艺术了。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在表现手法上区别于西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86b769f4b43519d9df7d0168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