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意思

意思: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自:《论语・乡党》
原文:“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释义: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像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
扩展资料
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
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一、拼音: [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
二、《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三、翻译:在大多数人眼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的饮食之道,意思是“食物精制细做才养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并力求各种精致做法。美食界更是把这句话践行到了极致,一道菜从选材、搭配、刀工、火候、调味、摆盘都追求极致。然而,这句话到底啥意思呢?
扩展资料
典故:
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脍不厌细”的原意,即使切肉的工具不那么锋利,也要努力把肉切得薄而均匀。这些都是孔子对祭祀祖先或神仙祭品的要求,以表示对祖先或神仙的虔诚,并非是孔子对日常膳食和烹调的要求。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820c235d0171ba6bb6a715fd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