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新成语」对汉语的影响

成语存在的基础,一是古汉语大量的单音节表意单元,一是古中国社会文化对经典的依赖,使得读书人可以对大量典故有普遍的共同认知。现在产生的自然谈不上成语不成语的问题。具体到这些常见的新生熟语,既然爱用的人不少,那么也就deserve一个客观的具体分析。最重要的标准,我觉得还是从纯粹的语言角度,你究竟能不能承担你宣称的表意功能。质量不输成语,表意完整,用字得体,节奏生动,完全可以继续用下去的:细思恐极。虽然有个遗憾是“恐极”只能表达“恐惧之极”而不能表达“恐怖之极”,但总体语感已经非常好了。表意正确,质量尚能忍受的:男默女泪。语义单元部分破坏,有文化素养的人读起来会明显不适的:不明觉厉:单音节的“厉”根本无法对应“厉害”的含义。但节奏还算流畅。累觉不爱:节奏错误,按汉语四字词的习惯,单音节的“累”和“觉”组合,变成了“屡次觉得”的意思,倒是有点歪打正着。人艰不拆:无法正确表意。但音韵还算有味道。(主要带“不”字的念起来都还可以……)喜大普奔:显然四个字都无法表达对应意思,只是一个缩写,但残存的碎片组合在一起还是有一点画面感。狗屁不通的垃圾:说闹觉余十动然拒体亏屁思兵粮寸断等等btw古汉语中有不少成语流传到今天也已经坏掉了,表意不清或不完整的问题越来越多。像空穴来风这种,同时可以表达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特别麻烦的比如差强人意,由于前两个字对应的表意功能已经流失,各种人乱用起来非常混账,真不如直接死掉的好。世界上本没有成语,用的人多了,就有了成语。「语言的形成是大浪淘沙,生命力强的语言就能流传下来。」古代的成语在当时也必定是「新成语」,只是用的人多了,用习惯了,后来就成了成语。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成语」出现,不用一惊一乍的。「新成语」表达着新时代的新气象,凝练生动,尤其年轻人特别爱用。是否可能编入词典,就让时间来检验他们吧。-巴巴罗莎,刀锋这不是成语,只能算是俗语,或者说是网络黑话。他的最大作用是让使用者在打字时少说几个字。不必上纲上线,这些语言本身并不在一定的高度上,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影响。就比如你在教科书上画了一张杜甫,很流行,但改变不了历史进程。知乎用户,专业点反对!不同意说人多传颂会成为成语的说法。说的人多从来不是成为成语的条件,那叫俗语。文化人传颂的才成为了成语。那都是有经有典的。最后,这几个词,别说它们是成语好么?即使加了个新字。阉殖扣,想成为修鞋匠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英语的seeyou=CU,外国人会把这当成语吗?杨佳耀,兴趣很多,能力很小多虑了,其中绝大部分活不了多久。你看现在还有人说“大虾”、“GGMM”和“正龙拍虎”的吗?匿名用户不赞同上纲上线,语言终究是一种工具,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人不觉得在理解上存在问题就足够了。两个混迹于论坛贴吧的人在聊天时,一个“喜大普奔”可能会换来双方的会心一笑。同样的词语说给年长者或者对网络词语不熟络的人,却只能让对方一头雾水。在前面这种状况下,使用这类词汇并无不妥,后面这一种情况下,显然就不合适了。归根到底,还是看交流者是谁。尽量不要因为自己使用一些新兴词汇给别人带来困扰为好。邹富贵,读书巨慢协会名誉理事左右无事,也来掺和两句。废话较多,赶时间请直接看第五点。--------------------------------------------------------------------1.成语并非不可替代,作为语言的副产品,它必然是在语言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在交流中自发制造并使用的东西。而它在交流中最大的优势,也是它能够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便是它极大地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举个例子,谏太宗十思疏中学都学过,其中有一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这里面用了两个成语,不用成语当然也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但免不了要把荀子和尚书的原文引一遍,说不定还得加上注释。这样写出来谏疏,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7b52f7d05fe9f2659277793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