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的翻译

一、译文
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二、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三、出处
《孟子・离娄上》
四、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二、作品赏析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离娄上
结合上下文解释如下: 既然熟悉得习以为常,就会更觉得亲密;既然觉得亲密,就不免会生出些过于苛求的的贬损和预料不到的误会。 词目 求全之毁 发音 qiú quán zhī huǐ 释义 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出处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示例 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词目 不虞之隙 发音 bù yú zhī xì 释放 预料不到的误会。虞:预料。隙:嫌隙,误解。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7a65fd935865d1da7a18a67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