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你对通权达变的理解。

在《孟子》一书中,他上承孔子之教下开来学,权巧方便,处处以“通权达变”的方式解决了一系列特殊性的问题,即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他的这种善于变通,不死扣礼制的权宜之方,不得不引起我人的重视,今就浅说之。孟子的“通权达变”说,主要体现了孟子的不限时空的辨证逻辑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似乎也是区别于孔子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具体体现。孔子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说明了人生在于不断进取的伟大意义;孟子的“知其不可为时而不为”的思想,说明了实践人生的意义贵在“变通”。下面就举例说明孟子“通权达变”的重要性和圆融性。如有人问孟子说,依礼制,男女之间连亲手递接东西都不可以;那么要是一个人的嫂子掉进水里,他可以用手去拉她吗?孟子说,嫂子掉进水里,不去拉她,那简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但礼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嫂子落水而去伸手援救,这就是一种变通。又如百里奚在虞国时,晋人用美玉、良马向虞公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臣纷纷去劝说虞公不要应允,唯独百里奚不去劝,因为他知道虞公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劝阻,劝也是白费唇舌。所以他并不死守在虞国,而是去辅助秦国,因为他知道虞国无道,注定失败,而秦穆公才是一位可以与之有所作为的人。结果百里奚帮助秦穆公成就了霸业,也成就了自己。相反孟子不但没用儒家的观点去批评百里奚的背信弃义、投敌叛国,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并说像百里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还说:有德行的人,也不必句句都讲诚信,行动也不一定要贯彻始终,只要是与义同在,仗义而行就行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孟子所倡导的“权变”思想,主要是为了起到“通”与“达”的作用。即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取舍,要求人们知法度而不拘泥于法度,明事理而不淤滞于事理;知进退,善变通;允中厥,不极端;动静相宜,行止有度。所以,孟子既反对杨子的连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都不肯干的“为我”思想;也反对墨子的过分节俭,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有利于天下什么都肯干的“兼爱”主张。他却认为即使主张“中庸”之道,也要懂得“变通”之法而不可固执于一端,因为过分执于一端而废弃其余,最终是会有损于仁义的。孟子为了极力发扬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了使人们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能确保允中而不执边,奉行“中庸”之道而发挥自己的本有潜能,乃至实践人生的圆满。所以,孟子以自己独特的“权变”发明,在立身处世方面提出了“舍生取义”的取舍原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仕途原则;“当受则受,当辞则辞”的受礼原则……;所有这些原则都体现出了孟子的“通权达变”的实用价值。孟子的这种“通权达变”的处世方式,实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权巧方便。人生于世、行于世,本来就是一场非常艰巨而严峻的考验,并且世间万物纷然而庞杂难以一概而论。虽然从人生的进取层面来看,为人自然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在具体的实际行动则应遵循“权变”的原则,不应执于一端,否则东向西望难见西墙。世事的复杂,时势的多变,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惟有灵活掌握“权变”的通达,才能真正做到进退自若。特别是今天的僧人,更应该灵活掌握孟子的“通权达变”原则,深刻体悟“真俗圆融”、“权实不二”的意旨,在遵循古制的前提下,急急“因地制宜”地弘宗演教、普利人天。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79765390cea83b3045268258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