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出自哪里?

春秋时有个很有名的贤臣名叫史鱼,是卫国(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夫。卫国有个贤士蘧伯玉,很有外交和治国才能。史鱼多次向卫灵公推荐他,希望蘧伯玉能得到重用。
卫灵公非常宠信弥子瑕。灵公看了史鱼的推荐信,征求弥子瑕的意见,问题:“听说国内有个蘧伯玉的读书人,很有才能,既能治国,又善于应对诸侯,我想请他担任上大夫,你看这个人称职吗?”
弥子瑕说:“这个人很有学问,人品也很值得称道。但他只讲仁义道德,心地又非常慈善,而治理国家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政治才能,且深懂兵法才行,而这些本事恰恰是蘧伯玉所缺乏的。以臣愚见,其人可陪伴太子读书,做上大夫只怕不能胜任。”
卫灵公听了弥子瑕的话,没有起用蘧伯玉。史鱼问起推荐的事情,灵公说:“弥子瑕说其人不会治军,所以暂时放一放。”
史鱼认为弥子瑕是大奸臣,应赶出朝廷。卫灵公没有理会。史鱼临死时,对他儿子说:“我生前,没能让蘧伯玉得到重用,又没把弥子瑕赶出朝廷,死后不必成殓。”
卫灵公听了史鱼遗言,有了悔意。
战国时,有个名叫田仲的人,他哥哥在外面做官,每年往家送许多钱。田仲宁肯种田,过着清苦的生活,从来不用他哥哥的一文钱。邻居为此对田仲的人格赞颂不已。很快,田仲成了当时的名人,被人们当做为人的典范,连许多国家的君主都知道田仲的廉洁自律,派人请他做官,但都遭到了拒绝。
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后人有很大分歧。荀子对他们二人的言行作过尖锐地批评,他在《荀子・不苟》篇一文中说:“他们都是奸猾诡诈的人,在政治黑暗的社会中,以欺骗的手段盗窃好的名誉(以盗名于暗世者也),是当时的危险人物。”
“欺世盗名”的成语出自《荀子》一书,至于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7894819c034caad235e752d6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