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的解释


喜好当面阿谀奉承的人,也必然喜好背地诋毁别人。
出处:春秋・庄子《庄子・杂篇・盗跖》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中迅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白话释义:
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盗跖的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
喜好当面阿谀奉承的人,也必然喜好背地诋毁别人。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被他弄得很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盗跖用大量古往今来的事例,证明儒家圣君、贤士、忠臣的观念都是与事实不相携陵符合的,儒家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就连孔子自己也“不容身于天下”,因为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盗跖”是先秦时代里一位著名的叛逆者,称他为“盗”当然是基于封建统治者的观点,孔子眼里的盗跖就是“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吃人肝的人物,而且兼有“三德”。第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因篇幅较长注译时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至“离其患也”,写子张和满苟得的对话,一个立足于名,一个立足于利,通过其间的辩论更进一步揭示出儒家说教的虚伪性,并且明确提出了“反殉而天”、“与道徘徊”的主张,与其追求虚假的仁义,不如“从天之理,顺其自然。
余下为第三部分,写无足和知和的对话,一个尊崇权势与富有,一个反对探求、抨击权贵,通过其间的讨论进一步明确提出“不以美害生”、“不以事害己”的主张。
本篇历来认为是伪作,或认卖隐此为是后学者所为。通观全篇,第一部分与二、三部分的语言风格也很不一样,第一部分一气呵下,直陈胸意,淋漓尽致,不拖泥带水,与《庄子》内篇离奇婉曲的风格迥异;二、三部分又晦涩不畅,显得十分费解。
【语译】 喜好当面阿谀奉承的人,也必然喜好背地诋毁别人。【注释】 好(浩):喜好。 面誉:当面阿谀。 背:背后。 毁:诋毁。【出处】 《庄子・杂篇・盗跖》:“丘虽不吾誉,吾独不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说明】 《庄子》简介见第010条。 《盗跖》,《庄子》中的一篇。跖,是古代的一个大盗,汪迅以“盗跖”为篇名,因其则贺主要部分是假借跖与孙陵派孔子的对话,抨击儒家礼教的虚伪,阐明其顺应自然的观点。 文中说到孔子见盗跖时,先赞美了盗跖几句,接着劝盗跖改恶从善。盗跖大怒,说了上面的话。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dcf269010eadac5616c508d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