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这个词的意思

松江农民称插秧为“种秧”。插秧第一天,称“开秧门”,亦称“发黄梅”。农民对请来的帮工,邀来的伴工极为热情,必以“八样头”(八样菜)及烟酒相待。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稻垄连阡水气凉,烟蓑雨笠到云庄。开埕香送新 熟,八簋村厨款插秧。”(原注:五月中乃莳秧。有专门者,农家延之来,款待极丰,每食必八簋。)程兼善《枫泾杂咏》:“黄梅时节雨霏霏,饼饵咸酸可疗饥。不是乡村风格古,闲人四月本来稀。”(原注:田家始插秧,以酒肴饷田工,名“发黄霉”。乡人唤肴馔曰“咸酸”。)插秧期间除正餐丰富外,农家都要制作糯食点心,在中、晚两餐之间加餐。点心多用粽子,粽子与种子谐音,以求吉利。忌裹赤豆粽,俗以为鬼神惧赤豆,会吓跑祖宗,得不到保佑。煮粽子时,有意留下一二只粽子不煮,以后将它掺和在熟粽子中。东家将粽子送到田头,谁要是剥到这只生粽子,就大声叫道:“粽子生的!粽子生的!”可千万不能说“粽子不熟”,否则,“种子要生”的愿望就给破坏了。 插秧前首先要拔秧,拔秧通常带三样东西:一只拔秧凳,一把油布伞,一捆束秧柴。拔秧不能弄断秧根,要洗净泥巴,秧把要留出秧门,须剔除稗草、杂草。挑秧是将拔好的秧挑到大田中供插秧者栽种。挑秧途中,只能走自家的田岸或公有的大岸,切忌走到别人家的岸上去。民间说法,挑秧走自家的路,丰收进自家的仓。另外,时值黄梅雨季,新做的岸多走易塌。 农民插秧往往采用集体劳动形式,目的是提高劳动效率,也可使秧苗成活期保持一致,便于今后田间管理。松江农民插秧历来讲究质量,插秧必备杖杆和经田绳。杖杆用来确定每埭田的宽度,一杖杆为两埭田;宽度杖量定位后,用经田绳作纵向定位。一般两人合用一根绳,以绳为准,使每埭田种得笔直。位于绳右侧的称“领埭”、“上埭”,位于绳左侧的称“傍埭”、“下埭”,也有三人合用一根绳的,位于“傍埭”左侧的称“弄堂”。 开始插秧的第一天的第一埭秧,照例由东家第一个下田,称“领头埭”。东家领头埭的本意是要给大家做个样子,定个质量标准,如秧株大小,行距宽窄等,但一旦成为习俗,就会自然而然地附上些神秘的说法。第一埭秧插完后,就由插秧速度最快的人领埭,其他人根据自己的本事依次下田。 插秧时,上下田不能走到人家的埭头上去,此为大忌。此外,还有插第一把秧时不准说话,束秧柴不准扔在别人的埭头上,不能从别人手中接秧把,不准在埭头上小便等禁忌。 农业合作化后,饮食、东家领埭等旧俗消失,其余习俗尚残留。
插秧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主妇要备好饭菜酒肉,供家人和帮工者聚餐。餐间,每人要吃一个鸡蛋,意谓“讨彩头”。蹲下去拔秧,先用缚秧苗的稻草在秧田上面横扫几下,意谓防止“发秧疯”。发秧疯即手背发肿。插秧结束,称“关秧门”,有的户主绕田走一圈,拔一把秧苗带回家,扔在门墙边,说是“秧苗认得家门,丰收由此进门。”插秧结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请帮工者,称“打散”。插秧种田时,一天三餐外,还要加两次点心。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c61375a1dbb2ff506853755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